slogon
打开

央媒看贵州丨农民日报:农文旅融出和美风光

农民日报
1701840540
今天(12月6日),《农民日报》刊发《贵州:农文旅融出和美风光》。

入冬后,黔贵大地广袤的田野上,到处是喜悦的景象。果园里,一个个黄澄澄的橙子正被收获装筐;森林里,拨开一层土,新鲜天麻呈现在眼前;蔬菜大棚里,一筐筐新鲜蔬菜采摘后就被装上车运往城市……繁忙的冬日乡村与民居、道路、河流、山峦等相映成景,绘出一幅冬闲不闲的和美风光。

随着乡村振兴不断推进,贵州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持续加快,新理念、新技术、新元素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拓展了新视野,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农为基

——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是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应有之义

黔西南州万峰林下的坝子里,绿油油的油菜田与独特的群山景观相映成趣,宛如一幅立体画卷,美不胜收。骑着自行车,游客李灿沿着田边小路转了一圈又一圈:“万峰林太美了,来到这,心情都变好了。”

近年来,随着交通瓶颈被打破,越来越多的游客和户外玩家开始“钟情”万峰林。当地也充分发挥农旅一体化优势,进一步丰富旅游元素和旅游业态,开发多系列旅游产品,带动周边民众增收致富。

山间绿树成荫,山下绿波如海。“除了能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我们种植的油菜、水稻产量也高,每年都丰产丰收呢!”望着田间长势良好的油菜,兴义市万峰林街道万福村村民姚元华开心地说。

如今,处处是景的万峰林,培育催生出一批融农业观光旅游、农产品生产、农耕体验品味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业态,一三产业联动发展、互融互赢,“风景田”成“丰景田”,带动了老百姓增收致富。

同样,在贵阳市花溪区黔陶乡马场村,500余亩的茶园里蕴含着当地茶文旅融合的发展动能。

“前些年,我们公司的主要精力都用于精细管理、提升工艺来实现茶园提质增效。现阶段,公司正把更多的心思放在茶文旅融合发展上,助力当地乡村旅游。”贵阳花溪赵司古贡苔茶开发有限公司执行股东冉安定说。该公司不仅开发出茶叶啤酒、茶叶腊肉、茶叶菜品等,为茶旅融合做足准备,同时,该公司与乡里的黔陶技艺传承基地合作,在茶叶包装中加入陶器,让茶陶不分家,携手共闯乡村振兴路。

文铸魂

——文化融入旅游开发之中,实现以文铸旅、以旅彰文

乡村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如何发挥好这些文化资源,决定着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成败。

侗族大歌、苗族飞歌、侗族摔跤等非遗展演轮番登场,苗族银饰、侗族服饰、蜡染刺绣等文化产品精彩亮相,千人蹦苗迪、万人吟侗歌等壮观场面气势磅礴。村BA、村超赛场上,黔东南的璀璨文化从“深山无人识”到“集中放光彩”,令四海宾朋叹为观止。

数据显示,自去年村BA出圈以来,台江县累计接待游客200余万人次,带动旅游综合收入超23亿元。借助村超高人气,黔东南各县市组织精彩节目走上村超大舞台。榕江县也积极加强与西江、肇兴、荔波等周边景区联动,共同构建旅游全域化的新发展格局。

一曲好花红,涟江山水卷。位于黔南州惠水县好花红镇好花红村辉岩寨的中华布依第一堂屋,修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典型布依族的栏杆式建筑,显得格外别致。屋内陈列着的布依族的纺织、服饰、灶台等等,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布依人家的生活场景,这里是来到好花红镇的游客最喜欢的景点之一。

民族文化与旅游体验相融合,留住青山绿水,保留乡风乡韵,让人记得住乡愁,看得见美好。在黔东南州雷山县的郎德苗寨,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并存,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色,鳞次栉比的吊脚小楼,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浓郁的苗族风情,潇洒奔放的民族歌舞,吸引了大批游人进寨观光旅游。

“郎德苗寨的民族文化、田园风光给我的感觉特别好。”广东游客杨婧说,“这边人文好,空气好,天气也很适宜,我们这次旅游感觉很舒适、很开心。”

旅为媒

——发展农文旅融合模式,最终实现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目的

在万峰林景区,没人能拒绝一碗蛋炒饭。随着旅游业的日益兴旺,在万峰林景区,蛋炒饭店从最初的两三家发展到了几十家,并形成了“蛋炒饭一条街”,炒饭炒出了产业链。

“我们家主打乡村腊肉、豆花、农家土鸡等特色,很多都是回头客,人还没有到就先打电话预定。”2005年8月,万峰林景区山脚下的纳灰村村民梁大成率先在村里办起了“农家乐”,吃上了“旅游饭”。看到有钱可赚,当地许多村民也纷纷办起了“农家乐”“风味餐馆”,为游客提供住宿、餐饮等服务。

“民宿不只是一个休息和吃饭的场所,客人住进店里,推开窗户就能看到秀丽的风景。”榕宿投资人苏梅荣说,通过融入非遗体验和自然教育,让游客享受属于自己的田园梦,感受真正的诗与远方。

为充分挖掘利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传统村落资源优势,贵州各地纷纷出台政策措施,促进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黔南州推进民族特色村寨和传统村落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工作方案(试行)》就明确要深入挖掘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农耕、服饰、饮食、家训、传统手工艺、传统医药、节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推动乡村旅游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传统村落深度融合发展,助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路仍远

——促成“农业+文化+旅游”的产业联动,还需多方努力

如今,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模式在各级政府的引导下,已成为各地促农增收的有效措施。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旅游景点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功能不断拓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新态势。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客观上要求旅游业、农业必须融合文化深度发展,但在实际发展中却显现出一些瓶颈。

——公共设施硬件不够“硬”。乡村旅游持续兴旺的必要条件,首先是完善交通基础设施的刚性配套,村村通公路的愿景已基本实现,但有一些乡村位置相对偏僻,原有道路基础差,特别是一些山区道路,曲折崎岖,路面狭窄,事故隐患多。还有如医疗救助站、公共厕所、娱乐康体设施、停车场等硬件设施也与大型旅游综合体相差较远,无法满足大规模的游客接待。

——服务水平软件不够“软”。乡村旅游中大多数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均为当地农民,受文化知识水平限制,整体素质不高,加之缺少系统的培训训练,总体上其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处于较低水平,不利于长远发展。

——乡土文化特色不够“特”。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必须要加强对当地资源的有机整合,尤其是对文化资源的利用。当前很多乡村旅游缺失文化“灵魂”,如果只是简单地吃农家饭、住农家院,不注重文化内涵的开发建设,不仅无特色可言,还会出现许多同质化的乡村旅游,长此以往,游客将会出现审美疲劳。

贵州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认为,农文旅融合应立足实际,以农为本,整合文化资源,最终实现以农促旅、以旅强农的目的,形成“农业+文化+旅游”的产业联动,激发乡村发展的经济活力,提升村民的文化自豪感和遗产传承使命感,真正助力乡村的产业振兴和文化振兴。

编辑

周黔

责编

飞宇

编审

侯莹

联系我们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