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住了故事。
故事,载入了历史。
贵州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好sheng阅读》“世界读书日”特别策划“书写千年变”带您了解《决战沙子坡:一个乡镇的脱贫攻坚纪实》背后的故事。
萧子静,《决战沙子坡:一个乡镇的脱贫攻坚纪实》主编,贵州省交通宣传教育中心主任、贵州省青年文化学会会长,曾挂职贵州省印江县委常委、副县长,沙子坡镇脱贫攻坚作战部指挥长。
问:作为在沙子坡战天斗地的亲历者,这本书对您而言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什么
00:00 / -《决战沙子坡:一个乡镇的脱贫攻坚纪实》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份沉甸甸的回忆,也是一份沉甸甸的情谊。看到这本书,尤其是书里面讲到的每一位干部、每一位老乡,咱们在一起并肩战斗的日子,我会感到这是永远的、最温暖的一种回忆。我们记录欢笑、坎坷、曲折、煎熬,给我带来的是永久的不能磨灭的回忆。
同时我觉得这也是一座丰碑,也是一面英雄榜。不管是我们的干部或是老乡、脱贫户,大家都是战斗者、都是战士,并肩战斗的每一个细节、每一天你都会感到我们的工作都是那么的富有激情,对于脱贫来说都是那么的有效。
现实必将成为历史,成为历史的现实是一种平凡,但这样的平凡因为载入了脱贫攻坚的内涵,分量和意义格外同,给我们留下的回忆是不一样的。
问:书的附录1是脱贫攻坚大事纪,包含了全世界、中国、贵州省、铜仁市、印江县和沙子坡镇的扶贫纪事,为什么要把这些内容写进书中?
扶贫纪事写进书
00:00 / -沙子坡镇是整个印江县脱贫攻坚战的组成部分,印江的脱贫攻坚又是作为铜仁市和贵州省脱贫攻坚的组成部分。在脱贫攻坚战当中,决战沙子坡是最激烈的战斗之一;如果说是一栋大厦,发生沙子坡镇的故事,就是大厦的一些基石;如果是一首歌,我觉得它是里面最动人的那一句旋律、最感人的一部篇章。不管是乡、县、市、省,都是我们中国脱贫攻坚伟大战役的组成部分,更是世界人类反贫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问:与很多书不同,这本书在结尾部分有种看电影的感觉。附录2刊载了160条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沙子坡镇脱贫攻坚感言,为何如此安排?
感言写进书
00:00 / -这样的感言实际上收到了上千条,因为编辑篇幅的原因,所以我们做了一些取舍。当然我们这160条也代表了我们32104名沙子坡镇老乡的心声,也是代表了我们300多位战斗员的心声。
大家既是干部又是战斗员,也是参与者和见证者,把大家心里参与脱贫攻坚战的英雄情怀、对党的感恩通过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没有伟大的党,没有总书记伟大的思想,就不可能引领这样伟大的事业和伟大的战斗。
问:书的第118页,是一首歌叫《我把他乡当故乡》,您是词作者。歌词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创作背景
00:00 / -《我把他相当故乡》是我2012年4月在黔西县雨朵镇雨朵村参加驻村工作创作的。当时我们去到村里和驻村干部在一起时就想有没有关于驻村的歌,大家来唱一唱。后来我在网上搜,当时全国都没有关于驻村干部的歌曲。既然网上没有,其他地方也没有,我们可以自己创作,就这样想起来、写起来、唱起来。
最早参与驻村工作时,我最想回到自己的老家贵州大方县,实际上我去了贵州黔西县。后来,我想老家也会有其他干部和同志去驻村,他们也会把我的老家当做自己的家乡建设。所以,“我把他乡当故乡,建设他乡念故乡”这样一个场景就在我心里形成了。后来,就把“悲欢相与共、甘苦一起尝”的情怀,和老乡在一起等情节写进歌词里,应该说我们是用实际行动来写、来唱的。
问:脱贫攻坚不是终点,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您的新生活和新奋斗的起点是什么?
新生活新奋斗
00:00 / -我们要把脱贫攻坚“愿得此身长报国”“俯首甘为孺子牛”“我把他乡当故乡”“不破楼兰终不还”“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和使命担当继续弘扬和发扬。因为脱贫攻坚精神是来之不易的,也是全省上下集中破解难题产生的。
作为我个人而言,我的新生活是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我相信贵州一定会变得非常美好。新奋斗的话,我参与脱贫攻坚前前后后有近九年时间,我想把我熟悉的人和事、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印证撕掉千百来贫困标签的贵州和讴歌这个伟大的时代,写一些作品、留下一些印记,我正在努力。
4月23日上午,贵州省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贵阳召开。参与脱贫攻坚工作9年的萧子静正在北京参加鲁迅文学院第三十六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电话采访的那一头,我们邀请他唱起了自己写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