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开幕式于今天上午在贵阳举行。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是我国唯一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论坛,本届论坛主题为“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早在昨天,一场“新型储能产业发展论坛暨绿色发展企业家高峰对话”已经开启。解读峰谷分时电价机制,发布《贵州电化学储能产业发展报告》等。记者注意到,多位学者与从业者在现场共话储能产业,贵州该如何抓住这个风口?
储能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技术之一,其发展与成熟对于构建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我国储能产业发展迅速,成本不断下降,产业链布局日渐完善,市场潜力广阔。
什么是储能?储能是通过特定的装置或物理介质将不同形式的能量通过不同方式储存起来,在需要时释放出来的技术。传统储能的主要代表是抽水蓄能电站,发展起步早,技术相对成熟,应用也较为广泛。与之相对的是新型储能,即除抽水蓄能以外的新型储能技术,包括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具有建设周期短、选址灵活、调节能力强的优点,值得一提的是,用户侧储能主要以锂离子电池为主。
贵州不仅磷矿等矿场资源丰富,有着发展锂离子储能电池的先天优势,而且蕴藏着丰沛的风、水、光电等新能源资源。新国发2号文件明确,支持贵州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基地建设,有序发展轻量化材料、电机电控、充换电设备等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近年来,贵州坚定把能源产业作为战略支柱性产业来打造,省内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吸引了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一大批电池制造头部企业落户贵州。
要发展新能源产业,必须要发展好储能产业,因为储能是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的支撑。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教授、副主任陈永翀长期从事储能电池技术研究,他告诉记者,新能源产业发展离不开储能的支撑,“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就需要功率型储能,把它的波动加以平滑。间歇性问题,需要容量型长时储能进行‘削峰填谷’。”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教授、副主任 陈永翀
据了解,从国家政策层面,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先后印发的《“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新型储能试点示范工作规则(试行)》等方案,向市场主体释放出一大利好信号。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立泉在日前召开的2023国际数字能源展分论坛上直言,在国家储能新政引导下,中国储能行业将迎来爆发期。从市场层面来看,无论是我国的新能源产业,还是储能产业,都存在较大发展空间。陈永翀教授用两个数字概括了这个“缺口”:“中国的储能和新能源装机规模的比例,简称储新比,截止2022年底是7.3%,这个数据还是比较低的。未来新能源大规模发展以后,储新比会达到20%左右。”
正是瞅准了这个风口,贵州正努力抢抓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贵州有着丰富的原材料和绿电资源,随着新能源产业生态的不断完善,以及产业链的上下游配套的形成,为储能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一些专家和业内人士认为,贵州发展储能产业还需要做好两点:市场挖掘和金融配套。作为入黔浙商,师董会董事长兼主席胡海平发言中一再强调,金融市场完善对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性。陈永翀教授则建议,“贵州可以做一个大的制造基地,产品技术向周围西南地区辐射。未来的金融业可以向浙江等其他一些相对发达地区学习,把贵州的绿色金融也发展起来”。
实习记者:高椿 冯怡嘉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