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创业筑梦”。第十一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贵州赛区)决赛于8月23日在贵州省图书馆北馆举行。31个优秀项目现场激烈角逐,争夺全国赛入场券。
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是由科技部等多个部委指导举办的一项全国性创新创业比赛。贵州省自2013年第二届赛事开始独立设置贵州赛区,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10届大赛,超过2000个企业或团队参与该赛事,有21个企业或团队在全国赛上获得优胜奖,充分展现了贵州创新创业力量。贵州赛区赛事活动已成为贵州双创工作的重要抓手和平台,推动了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茁壮成长。
贵州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 项志宏
“举办双创大赛旨在探索出一条在政府引导下由市场机制有效推进的科技创新创业新路子,大赛已成为加速培养科技型中小企业,促进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的‘助推器’。”贵州省科技厅二级巡视员项志宏介绍,本届赛事活动通过赛前集中培训、入企一对一辅导等环节,对各参赛企业进行“把脉问诊”,引导企业提升参赛项目的科创属性,孵化催生了一批好项目。同时,大赛首次与建设银行合作,推进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
项目路演
第十一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贵州赛区)活动由贵州省科学技术厅主办,贵安新区管理委员会、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贵阳市科学技术局、遵义市科技与大数据局、毕节市科学技术局协办。本届赛事于今年5月启动,共有155家企业注册报名参赛,通过初赛网评,有105家企业晋级复赛。经过贵阳、贵安、遵义、毕节4个分赛区10场复赛的比拼,共选出31个优秀项目晋级决赛。这些项目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展示出各产业领域不断迸发的创新潜力和创业活力。
贵州省科技创新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汪海波
“这次比赛超过了我们的预期,企业参赛数量比去年增长了60%,大家积极性很高。”贵州省科技创新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汪海波介绍,尽管当前疫情持续影响着很多企业的经营生存,但仍有许多企业为了挑战自己、寻求更多可能性而来到比赛现场。为提高本次大赛赛事水平,大赛执委会采取了深入具体的服务。“我们加大了对参赛企业的支持力度,提供一对一入企、赛前培训、科技政策宣讲等精准服务,希望通过实实在在的服务来助推企业发展。”
评委提问点评
当天,参加决赛的31家企业分为初创企业组和成长企业组进行比拼。每支队伍按照赛前抽签的序号进行项目路演,评委对参赛项目提问和点评。决赛采取实时打分、实时统分,评委从技术和产品、商业模式及实施方案、行业及市场、团队及财务分析五个方面对路演项目进行综合考评打分。
贵州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安守海(左)为获奖企业颁奖
最终,贵州黄牛产业集团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复合发酵青贮生产技术”和贵州华云创谷科技有限公司“国产可信数据安全交换平台”等项目分别获得了一、二、三等奖。
贵州文雄水利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 穆文雄
如何在低碳转型过程中实现高质量发展?贵州文雄水利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的参赛项目“鱼电共生”做了诠释。该公司负责人穆文雄告诉记者,该项目自2016年起便开始启动,为了获取准确的计算数据和参数,仅发电数据实验一项就用了两年时间。穆文雄说,“鱼电共生”项目通过改建无耗能增氧鱼塘,使鱼的产量比原来提高3倍且品质提升,并让养鱼场变成小型的发电站,可增加10倍的发电量,形成一水双生产的生态养鱼场。“这次参赛我们希望把这个技术先从贵州普及后再向全国推广,然后走向全球。”
贵州中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刘智阳
成立于2021年的贵州中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微藻与生命科学应用和开发,此次参赛项目“1000吨雨生红球藻工业化养殖”依托人造光室内工业化微藻养殖等系统专利技术,在贵州建设千吨级雨生红球藻生产基地及虾青素下游应用产品产业链,同步带动贵州大健康、大消费行业及地方特色产业发展。该公司总经理刘智阳介绍,“项目全部建成后,产能可达到全球虾青素基础原料总产能的60%至70%。我们也计划吸引包括像雅诗兰黛、兰蔻、雅培、达能以及蒙牛、伊利、光明等相关头部企业进入贵州,共同构建全球虾青素的完整产业链。”
贵州省科技厅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处处长 熊庆
据悉,决赛结束后,大赛执委会将根据企业决赛成绩、尽职调查结果,推荐13家企业参加全国总决赛。贵州省科技厅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处处长熊庆介绍,未来将持续完善办赛机制,优化整合创新资源,延伸服务功能,把大赛打造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要素集聚平台。“我们将主动研究新时代创新创业的新需求、新特点、新政策,为大赛中涌现出来的优秀项目提供孵化空间、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和创业辅导等服务,着力构建常态化、接地气、开放式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
实习生田振阳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