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时代,我曾经在战争题材的连环画上看过一张图片,大致内容是:在中国的西南边陲,一条蜿蜒崎岖的公路从山脚一直盘旋到山顶,路边是泛黄的枯草,这些画面就此印在了我的记忆深处。再长大些了,上学了,历史书上介绍了这条抗战生命线。
多年前,美军随军记者拍下的一张老照片闻名于全世界。通过几十年的文化融合,在抗战史研究专家等多方探访下,贵州省晴隆县二十四道拐渐渐地走向世人的视野。
近年,我收看了中央电视台播出的32集连续剧《二十四拐》。这是一部历史纪录片,讲述了1937年日军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封锁了中国对外联系的陆海通道,滇缅公路成了海外援华物资进入中国的唯一通道。盟军以及海外华侨筹集的物资到了云南省的昆明以后,必须经过滇黔线才能运往重庆大后方。由是,深山沟壑里的弯弯绕绕的二十四道拐,史迪威公路的其中一段,成了中缅印战区的交通大动脉,也成了中国的抗战生命线。
观看连续剧时,我就被镜头下的环境深深地震撼了。一个念头萦绕在脑际,我一定要亲自去看看二十四拐,看看这条抗战生命线。
择一个周末,我从贵阳乘高铁到了黔西南州的普安县,在城郊汽车站乘中巴到了晴隆县。车子在进县城前,就来到了二十四拐的公路下方。多年来心心念的二十四道拐,就在我眼前。我买了景区买观光车的票,乘车上山顶,沿途可以驻车参观。二十四道拐是国务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山脚至山顶高达1799米。每道拐都在转弯处立了碑,第几道拐,一目了然。 随着国道交通的升级改造,这条路已经改往旁边了。当今来这里的,大多是慕名前来参观的游客。
第1道拐,第2道拐……我心里默默地数着。来到第24拐时,豁然开朗。旁边的碑记介绍:明清时,这里是古驿道,称“鸦关”。关口建有“涌泉寺”,寺外设茶亭、驿站。眼前鸦关,雄奇险峻,风高仰万山。站在二十四道拐对面的观景台上看过去,真如诗中描绘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沿着观光栈道,远观山脚的第一道拐,颇似天梯陡峭,人仿佛行走在悬崖边上。细细读史,抗战期间,日寇当然不会坐视滇黔线畅通无阻,经常派出飞机前来轰炸,二十四道拐尤其是他们的重要目标,不过幸运的是,这条神奇的公路,从未被破坏。
我站在山巅,山风吹来,心旷神怡,眼前苍穹,云卷云舒。我的思绪情不自禁地飞到八十余年前那些烽火燃情的场景。 历史不会被遗忘,这条功勋卓著的公路,藏在岁月深处,依然熠熠生辉。
晴隆县境还保留着美军加油站,就是当年美国公路工程部队的驻扎点。巨大的汽油桶,军用敞篷吉普车,已经斑驳中缅印战区地图,老式电话机和发报机,美式海报,让人穿越到八十多年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门口的路牌上,写着此地离史迪威公路上各个关键站点的英文名字和距离,在滇西高原与滇西横断山脉相交县境,是当时飞虎队和驼峰航线的重要空军基地。战争年代的艰难险阻,似乎都浓缩在了这几块窄窄的木牌上。
是日,天空那么蓝,太阳那么暖,那遥远的岁月,那早已熄灭的烽火与战火。
我深深地为人类的智慧和力量所折服,我更加不会忘记这条路,珍惜和热爱今天的和平世界。
作者介绍:
徐玲,广东丰顺人,广州市某中学教师。响应东西部合作号召,2021年赴黔挂职一年。广州市黄埔区作家协会会员,梅州市丰顺县悦读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