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核酸检测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你对天天伸进自己嘴里的东西了解吗?
由于核酸拭子外形酷似棉签,被很多人误认为是棉签。
那么,酷似棉签的核酸拭子到底是什么材质?又为什么不能用棉签?
不是棉签胜棉签的“植绒拭子”
核酸拭子不是棉签,而是聚酯或尼龙纤维制成的植绒拭子,属于医疗器械,无毒无害。
核酸拭子是拭子大部队中的一员。拭子是一种通过固定在细棍一端的吸附性材料,实现收集、去除、涂抹功能的工具,有棉质、涤纶、尼龙等多种材料分类,广泛应用于医疗、防疫、法医等领域,其中棉质拭子使用时长最久、用途最广,因此拭子的英文翻译中还有“棉签”的释义。
在核酸检测领域,拭子的主要用途是收集可能存在于广大民众咽部的新冠病毒,需要拥有最佳“吸附”性。
然而,棉质拭子在“吸附”功能上水平有限,反倒是尼龙材质制成的拭子更擅长“吸附”。
尼龙是我们在生活中熟知的人造纤维,多以纺织品的形式出现,在服装领域中以吸水性差闻名,尼龙纤维面料的地位显著低于亲肤、吸汗、透气的纯棉,深受老一辈人的嫌弃。
那么,水都吸不好的尼龙纤维,是怎么擅长“吸附”的?靠技术。
尼龙纤维制成的棉签采用了植绒技术,放大看就像一个奓毛均匀的小刷子。
国外的研究证明,尼龙植绒拭子的“吸附”效率比其他拭子高20%~60%,除了“吸附”效率高,尼龙植绒拭子还具有“采集”时间短的优势。
拭子通常需要在短时间内完成病原体采集工作:植绒尼龙拭子仅需3秒~11秒即可吸收采集样品;而棉质拭子的取样时间长达15秒~120秒,会大幅增加民众张嘴、排队的时间成本。
但作为采集功能的拭子,还需要一项过硬的能力。
善于释放又“保鲜”的植绒拭子
除了“吸附”效率高,尼龙植绒拭子还具有“释放力”强的优点。
拭子只是一个载体,除了在采集时要善于捕捉、吸附,还要在检验阶段,充分释放采集到的病原体,且做到释放结果稳定,不受试剂稀释浓度的影响。
棉质拭子在病原体“释放”方面能力较差,且极容易受到试剂稀释浓度的影响。
国内一项病原体的采集实验发现:植绒尼龙拭子对病原体的采集后释放效率,在不同稀释浓度下都几乎与无拭子阳性对照组相近;而棉质拭子的病原体采集后释放效率明显偏低,且结果受稀释浓度影响更大。
红框中植绒尼龙拭子与对照组数值更接近
病原体依附在拭子表面时,存在一定的变异风险,而对比试验发现植绒尼龙拭子,比棉质拭子更擅长“抑制”病原体变异,保证病原体的“新鲜度”。
红框中植绒尼龙拭子变异系数远低于棉质拭子
因此,善于吸附又善于释放的植绒尼龙拭子,就像能屈能伸、保质保量的职场人,更擅长在病原体采集的领域深耕。
那么,植绒尼龙拭子又是如何在检测环节做到“收放自如”“保质保量”的?
植绒拭子“收放自如”的秘籍
植绒尼龙拭子的“收集癖”,来自其结构上的先天优势。
由于植绒尼龙拭子是由无数细小的尼龙纤维绒毛构成,使其表面积明显增大,也增加了其黏附、释放病原体的物理优势。
显微镜下的植绒尼龙拭子
植绒尼龙拭子除了对病原体“收放自如”,还对病原体格外“温柔”。国外研究发现,植绒尼龙拭子能提高20%~60%的细菌活力,且在样品测试中超过90%的植绒拭子,几乎完全释放吸附的病原体。特别对细胞、微生物、病毒的释放能力具有明显优势。
相比之下,棉质拭子因含有多种脂肪酸,长时间与病原体接触时,存在“毒害”病原体的可能。
本来棉质拭子抓病原体的能力就因结构劣势相对逊色,还具有自己“干掉”一部分病原体的“超能力”,会导致释放病原体的数量锐减,可能产生假阴性的不良后果。
但我们也要看到棉质品的优点。虽然在病毒检测上棉质拭子不靠谱,但“干掉”部分病原体的能力,在衣物、口罩上是极好的“超能力”,也证明老一辈人迷恋纯棉织物确实有科学根据。
至于新冠病毒的检测工作,还是要留给更胜一筹的植绒尼龙拭子。
参考资料:
[1]巴华杰, 金明, 王林生,等. 尼龙植绒拭子与棉拭子血痕DNA分型效果比较[J]. 中国法医学杂志, 2015(3):4.
[2]周兰, 孙馥箐, 牛战琴. 植绒尼龙和棉质取样拭子释放大肠杆菌培养物能力的研究[J]. 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3, 13(1):3.
[3]周柯, 孙菲, 陈晓栋,等. 植绒转运拭子联合显色培养基对鼻腔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的快速筛查[J].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19, 18(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