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万事,民生为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贵州聚焦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补短板、强弱项,不断提高民生建设水平,从解决“民生之盼”到实现“民生之变”,人民生活实现历史性改善。这些改变也体现在一条条阅读量超过10万的新闻里。
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贵州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首位。“十三五”期间,民生重点支出达到1.8万亿元,年均增长8.5%。一张张“民生清单”变为了老百姓的“幸福账单”。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些照片展示的正是在一个个民生礼包落地后,人民群众生活面貌发生的变化。这些年,记者到乡镇去采访都会发现,当地最好的建筑一般都是学校。教育是民生之基。贵州连年压缩党政机关6%的行政经费用于教育精准扶贫。贵州的10万+中有不少就是和教育相关。
画面呈现的是总书记2015年到贵州装备职业学院视察的场景。当年,向总书记展示作品的李明杨正读二年级,他毕业后选择留校任教。7年时间过去了,他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当记者见到李明扬时,他正在为即将参加全省职业技能比赛的学生进行培训,毕业后,他本有机会去企业工作,但总书记的勉励让他决定留校。
“我觉得能够得到总书记的鼓励,就想把总书记对我们职业学校的这种鼓励,这种期望能够传达给更多的学生,能够影响更多的学生。”李明扬说。
聚焦“大职教”,建设“技能贵州”。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累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超过110万人。高职、中职毕业生平均初次就业率分别达90%、94%,中高职毕业生省内就业率由30%上升到70%。
优质均衡是义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六盘水水城区董地街道中心幼儿园建立农村幼儿园集团化管理资源中心,共享师资、课程和信息资源。
“让村点幼儿园的教师和孩子们能享受到和我们中心幼儿园一样的优质的教育资源。”六盘水市水城区董地街道中心幼儿园园长黄丹表示。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贵州在西部率先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面免除中职学生学费,本科院校、高职(专科)学校分别达到29所和46所,贵州大学实现部省合建。贵州教育事业按下“快进键”、普及水平跑出“加速度”。
高质量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让老百姓过上高质量生活。医疗保障同样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组成部分。细数成绩单,贵州率先建成省市县乡四级远程医疗服务体系,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和行政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实现全覆盖。来关注这条10万+。
“算下来一个月差不多要花3000多块钱,现在每个月可以省差不多三分之二左右。”患有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杨先生告诉记者。
患者 杨先生(右)
从去年9月份开始,全省在过去4个特殊病种的基础上,新增了8个可在门诊进行医保报销的病种。这让杨先生每月至少节约2000多元的治疗费用。民生保障网越治越密,百姓的获得感实打实。目前,全省共有48万慢特病患者实际享受门诊待遇,减轻经济负担超5亿元。
省医保局待遇保障处处长刘均表示,有些病种报销待遇水平在全国处于中上水平;在贵州省范围内享受一样的政策,一样的报销待遇,就是促进这些病人的规范治疗。
贵州在全国率先建立防止因病致贫返贫长效机制,减轻困难群众医疗费用超过66亿元。同时,贵州通过推进紧密型医共体建设,下沉医疗卫生资源,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优质方便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新桥营村村民金邦富过去只能去县医院复诊,2018年乡镇卫生院被列入福泉市医共体成员单位,并建立了高血压门诊,金邦富的病在家门口就能看了。
“每个季度福泉市一医医生都来给我们调整用药。”金邦富说。
福泉市藜山卫生院院长梁文香告诉记者,医共体改革以后,当地建成了一个综合医疗预防保健急救一体的乡镇卫生院。年门诊量达4万余人次。
现在,全省81个县已启动建设144个紧密型医共体,并推进实施医疗救治能力提升、重大疾病防控、妇幼健康提质等7个专项行动。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新国发2号文件提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明确今后五年,人民生活再上新台阶。贵州将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抓好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牛鼻子”,加快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夯实城乡基础设施支撑,让人民群众在高质量发展中共享高品质生活。
本专题由中共贵州省委网信办指导出品
技术支持:胡晓丹 肖后勇 高凌宇 张维
视觉设计:张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