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全党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是落实党的十九大决定的重大部署,是我们党在全国执政第70个年头开展的一次深刻的党史、党性、党风教育。就“三农”工作战线而言,牢记初心使命更有针对性,坚守责任担当更有目标性。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关怀备至,贵州更应当将之化为奋进之力,把使命担当融入到改革发展之中,通过主题教育焕发出后发赶超的坚定意志和磅礴力量。作为贵州“三农”人,我们一定牢记初心、不负使命,牢记嘱托、不负时代,写好新时代乡村振兴的贵州篇章。
牢记新时代“三农”工作新使命。根植于有着几千年农业文明历史的大国,我们党与农业、农村、农民有着天然的血缘和深厚的渊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成立以后就一直把依靠农民、为亿万农民谋幸福作为重要使命。”“我们要牢记亿万农民对革命、建设、改革作出的巨大贡献,把乡村建设好,让亿万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并把它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这是我们党对“三农”工作历史方位的全新判断和对长远发展的深远擘画。我们要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三农”工作的成就和经验,把党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战略意图领会好,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落实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保障措施,推进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总目标,这就是我们新时代“三农”人的光荣使命。
打造现代山地农业新高地。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九山半水半分田”是贵州农业基本资源的特征,莽莽群山曾是贵州发展的最大瓶颈。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6月考察贵州时明确提出,“贵州农业的优势在特色。”“要着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念好‘山字经’,种好‘摇钱树’,打好特色牌。”这些年,我们坚持在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指引下,重新认识山地禀赋,突出发挥资源特色,积极注入现代要素,聚焦实现高效目标,在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上迈出了坚实步伐。贵州省一产增加值增幅连续5年排名全国第一,2018年达到2159.54亿元,总量排名全国第14位,比2012年提升8位,一批特色优势产业从名不见经传到规模步入全国前列,贵州绿茶、辣椒、马铃薯、火龙果、薏仁、中药材等农产品和“茅台酒”“老干妈辣椒酱”等加工产品享誉市场。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农村产业革命,重点发展茶叶、食用菌、蔬菜、生态畜牧业、石斛、水果、竹业、中药材、刺梨、生态渔业、油茶、辣椒这12大特色优势产业,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向中等农业强省迈进,打造山地农业新高地。
探索农民增收脱贫新路径。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减少贫困人口768万人,每年减少100多万人,33个县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从26.8%下降到4.3%,减贫人数和易地扶贫搬迁人数位居全国前列,取得历史性的巨大成就。但由于基础差、底子薄,目前贫困人口仍有155万人,还有33个县尚未脱贫。而且,贵州省农民收入整体水平仍然较低。2018年,贵州还是全国两个农民人均收入未过万元的省份之一,仍然是城乡收入差距最大的地区。确保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继而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是我们当前十分迫切而艰巨的任务。今后一个时期特别是2020年前,我们将着力推进农业重点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农产品电商等新兴业态,扶持农村创业创新,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全方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强基本农田特别是“两区”保护,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聚焦500亩以上坝区农业提质增效和坡耕地农业结构调整,坚定不移补短板、强弱项、增效益。要大力培育引进农业龙头企业,规范提升合作社,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因地制宜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农银企产业共同体模式和“三变”改革等利益联结机制,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确保产业发展有效带动农民特别是贫困农民增收。
描绘美丽宜居乡村新面貌。近年来,贵州省先后探索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村庄规划“一图、一表、一说明”等乡村建设经验,实施“绿色贵州”等生态建设工程,举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等重大活动,城乡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乡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得到党中央的充分肯定和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省视察时说,“你们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路子很好。”在黔北花茂村,他感慨地说:“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在新形势下,我们将聚焦改善人居环境这个硬任务,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要强化乡村建设规划和示范引领,推动各类规划和村域层面“多规合一”,推动以村为单位编制的实用性村庄建设规划。要抓住浙江省对口帮扶贵州省的机遇,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突出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推进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探索长效化治理和运营模式。深入实施小康水、小康电、小康路、小康讯、小康房、小康寨、小康业、小康绿8项行动,打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攻坚战,推广种养循环、绿色农业模式,实施乡村绿化美化行动,推进林业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描绘出百姓富,生态美,环境优,宜居、宜业、宜游的贵州美丽乡村新画卷。
构建和谐有序乡村新机制。乡村振兴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涵。近些年,我们摸索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的余庆经验、“民心党建+村规民约”的碧江乡村治理模式和“三个三”福泉农村基层社区治理等路径,有效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维护了农村社会安定有序。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和创新乡村治理,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机制,健全法治、德治、自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要抓实建强农村基层党组织,以县为单位对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一村一策”逐个整顿,实施村组织带头人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建立第一书记派驻长效机制,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加强和改善村党组织对村级各类组织的领导。抓好村级各类组织建设,理清各自功能定位,落实运转保障经费,发挥村民自治组织、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经济组织和基层群众组织等积极作用。到2020年全省所有村普遍制定和修订形成务实管用的村规民约。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广泛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持续推进平安乡村建设,编织农村和谐稳定安全网。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新时代贵州精神,引导农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焕发出建设家乡、振兴乡村的强大力量。(作者系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 杨昌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