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这个概念,很多人耳熟能详,却真要就这个概念说点什么,却又语焉不详。但经历了2020年全球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大家不仅感同身受,而且刻骨铭心。
以人民为中心,不惜一切代价抢救患者,全力以赴阻断疫情的蔓延,强力阻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国模式举世瞩目。但在抗疫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同时,同样不能忽视此次疫情暴露出来的公共卫生体系的诸多短板。
补齐公共卫生短板,两个关键词尤其重要:“防”与“治”。
公共卫生事件的爆发,最根本的症结在于“防”的水平。就一个国家的疫情防控机制而言, 预防和监测能力是接受考验的第一道关口。就国民健康水平提升来说,预防亦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
检验“防”的标准是什么?一为快捷反应能力,要能在第一时间监测到风险,对于不明病因和异常健康事件,能够最及时地作出反应。二为准确监测能力,要依靠现代科技手段和专业人才,确保对于风险和隐患具有高度的敏感,能够作出准确的判断。三为综合纠错能力,要建立起立体、多维的监测体系,引入智慧化多点触发机制,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最大限度防止风险的漏报。
而“治”的能力体现在:一旦发生公共卫生事件,必须能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效率启动应急机制。一是“人”的应急保障,如医疗专业人才的紧急调遣,社会防控力量的迅速组织到位,等等。二是“物”的应急保障,对于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用品,要建立国家储备制度,紧急情况下要有快捷有力的采购和物流体系,确保物资充足、到位。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提升公共卫生事件防治水平,最重要的是有保持常态化的重视,公共财政的投入要到位,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要到位,健康医疗科技提升要到位,应急物资产储能力要到位……任何一个环节的乏力,都会给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或应急留下隐患。
没有全民健康, 就没有全面小康。为人民的健康提供最坚实的保障,本就是发展的题中之义。补齐公共卫生短板,提升国民健康水平,同样是追求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