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贵州历史舞台上,有一批值得被我们熟记的文化人物,他们是录入了贵州反清斗争中第一个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贵州革命先驱平刚,民国《贵州通志》的总编纂任可澄、杨恩元,中国建筑学奠基人之一的朱启钤,享誉全国的大书法家严寅亮、萧娴,著名出版家、作家、教育家谢六逸、马宗荣等。今天起,动静为大家选编了宋洪宪《贵州现代文化人物》一书中的篇目,讲述他们的主要履历,介绍他们在文化事业上的突出成绩。
书法大家萧娴
萧娴,字稚秋,号蜕阁,署枕琴室主,1902年11月出生于贵州贵筑县一书香世家。萧娴之父萧铁珊,工诗文,善书画,系南社社员,与柳亚子、姚华过从甚密,系中国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的追随者。萧娴五岁丧母,由父亲一人抚育长大。萧娴自幼深受其父熏陶,爱读诗文,尤善书法。
1915年,萧娴随父移居广州,常随父出入南社,人们戏称她为“南社小友”。萧娴自幼为父亲的书法助手,常为父亲磨墨拂纸。更多时候萧娴则是观父临书,暗中临习。日积月累,颇有所得。有一天,父亲从外面办事归家,见书案上摆着自己写的字,心中十分纳闷:这幅字日前已落款送人,怎么又摆在这里,并没有款识呢?几经询问,知是女儿临写的。又一次,萧铁珊作书一幅置之于案头,因事离开,萧娴一时兴至,竟临父亲笔意写了一幅。父亲回家后,看见她惟妙惟肖的临写万分惊异。这两件事,使萧铁珊发现了女儿的才华。此后,萧铁珊便有意识地培养女儿学书法。于是萧娴得以在父亲指导下遍习古代名家墨迹,为后来书艺的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萧铁珊还常带女儿在公众场合写字,其书渐有名声。萧娴十三岁那年,广州大兴百货公司落成,向书界征集对联。萧娴用《石门铭》隶书字体融入自己的理解,写成一幅丈余的大字楹联送去应征。其联云:“大好河山,四百兆众;新辟世界,十二重楼。”其文意书艺俱佳,遂被推为大兴百货公司征联首选。在落成典礼当日,人们又请萧娴挥毫写下“壮观”二字,字字丰神秀骨,轰动一时,萧娴由此被人们誉为“粤海神童”。
萧娴十四岁入广州美术专科学校学油画,后又从著名画家高奇峰学画梅花,并以西洋画及国画笔墨涵养书法,书艺得以进步。萧娴十八岁时广州书社吸收她为社员。当时居住在上海的康有为聘萧铁珊为家庭教师,随父往沪的萧娴得以有机会拜入康有为师门。其拜师过程颇有传奇色彩。一日,她临写《散氏盘》册页,其父的一位朋友见了称赞不已,认为其临高雅绝伦,简直不敢让人相信此为一个仅二十三岁的闺阁女所为,遂将册页如获至宝般索去。不知怎么地,过了一些时候,这册页辗转传到康有为之手。康氏看过,大为赞叹。知此为萧娴所作,不由命笔作诗褒奖,诗云“笄女萧娴写散盘,雄深苍浑此才难。应惊长老咸避舍,卫管重来主坫坛”。这对年轻的书家而言是极高的评价,对萧娴来说也是极大的鼓舞。康氏还当即向在场的人表示:“这女子经我教一教,将来必定成材。”
萧娴得知此事,心情十分激动,立即写了“大哉南海,蕞尔须眉”的楹联送呈康有为,表达了深深的敬意与谢意。萧铁珊知道此事后万分高兴。但要拜康有为为师,实在非易事。自古以来都是学生拜先生,而康有为却是要择学生的,倘在书艺及学术上无奇才异能,休想得入他的门墙!萧铁珊希望女儿尽快行拜师礼。此后,萧娴同康有为书信往还数年,从中获得不少教益,且又互相进一步加深了了解。在这个基础上,他们才在上海愚园路康氏寓所举行了隆重的拜师仪式,上海若干名流见证并祝贺。自此,萧娴在康有为门下,与师兄刘海粟等共同受教,共同切磋书艺。由于有大师指点,又得以博览天下历代书法名迹,萧娴书艺一日千里。未及月余,她已能将“康体”字体写得惟妙惟肖,有时连康有为也分不清了。此时,值康有为书名正盛,求书者络绎不绝,应付不过来,遂由萧娴代笔。有人说萧娴之书得康氏书法嫡传,实非过誉之辞。
1926年,萧铁珊离沪去广东汕头,萧娴同行,任汕头市立一中初一国文教员。即去广州参加宋庆龄组织的书画义卖,筹款支援北伐军。萧娴的一幅作品以一百大洋落锤,被福建省漳州财政处处长双清先生购得。这次义卖萧娴得款不少,全数捐给北伐军,宋庆龄深为赞赏。
由于萧铁珊为一落拓耿介之文人,厌恶旧官场的种种现象,不愿趋炎附势,康门家教结束后,只得闲居在家,家庭负担也落在女儿身上。她每日卖字养家,在“上海、广州、香港等地同时标格鬻书,维持一家生计”。萧娴的书名,在这些城市中与日俱增。当时上海帮会头子杜月笙,认为萧娴是一弱女子,软弱可欺,就派徒弟来威胁说:“你在上海卖字,一定要拜杜老的门,包你吃穿不尽,不然的话,有你好受的!”萧娴对此不屑一顾。此后,在上海滩无论多么艰难,萧娴都没有向杜月笙求过情。而杜月笙见她刚强磊落,更兼又是康有为的得意门生,也就没有更多地去难为她。
萧娴在上海名声愈大,她参加了青年书画会,该会1923年12月刊印的《近代名人书画真迹》收有萧娴的《节临石门颂》和《节临石门铭》。在《中华全国金石篆刻书画通讯录》中,共列著名书画家吴昌硕、天台山农等十八人,萧娴也是其中之一。这个阶段,萧娴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已经形成。她学书从篆隶入手,取法平古,以大字行楷为胜,受康有为影响极深。其书艺以“三石一盘”(石鼓文、石门颂、石门铭、散氏盘)为宗。萧娴说:“楷书是从篆隶而来,篆是圆笔,隶是方笔,圆笔方笔都掌握了,不论改写楷书、行书、草书,都不难掌握了。”历史上,女书法家不多见,即使有,也多以婉约清秀见长。萧娴的字则有伟丈夫气概,这与她一生钻研“三石”有关。她的字以大字行楷胜,点画纵横,外放内敛,大气磅礴,以“重、拙、大”的特点,给人以强烈印象。萧娴篆隶行皆精,而以楷书为第一。其笔力雄厚、结字精微、气息深涵、气势磅礴。毫不夸张地说,萧娴的书法足以睨视前贤,独步当今。1932年,萧娴的篆书《临碣石颂》集刊于《当代名人书林》,成为知名书法家。著名书法家于右任(曾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曾在报上介绍萧娴,称之为“大书家”,并称她“幼承庭训,即工书法,行楷精良,篆籀奇古。卫管复生,茂猗再世。女中书家,实罕其匹。海内名士龛然誉之”。
1927年,萧娴与留学生汪达成婚。尔后辗转于南京、满洲里、上海各地,在极不稳定的生活中,仍坚持书法实践。1937年上海“八ー三”事变后不久,南京被日寇攻陷,萧娴一家辗转逃亡九江、武汉、重庆、成都、广元、兰州等地。期间,萧娴在重庆从著名画家王东学画梅花并在成都同办画展。
《南天广厦四言联》1956年 南京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萧娴馆)藏
抗战胜利后,萧娴举家返回南京。其父萧铁珊于此时在上海病逝。不久内战爆发,文化事业一蹶不振,萧娴在国民政府立法院任科员,收入微薄,间或卖字补贴家用。因生活所迫,萧娴作书时断时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萧娴过去在书法艺术上取得的成功才得以更好地延续和发展。生活稳定,更兼南京为中华传统文化渊薮所在,六朝古都、三峰云树、二湖烟霞,浓郁的艺术氛围,陶冶了萧娴的艺术性灵,使她得以勇攀书艺高峰。
《篆书禽乐鱼游五言联》1972年 南京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萧娴馆)藏
萧娴还与诸多著名书画家交往。如南京的林散之、高二适、陈大羽等人,常与萧娴切磋书艺、取长补短。业余时间,萧娴主动为社会培养书法人才。她的门下可谓“生徒盈门”。她总教育学生,要“苦练基本功,不许持才卖弄”,更“要求他们脱落名利,殉情笔墨,不得拿艺术作为钻营的敲门砖”。
萧娴积极参加社会工作,先后任江苏省民革会员、江苏省美术馆创作员等职。同时在中国书法家协会、江苏省南京市书法家协会等书法组织皆有兼职。萧娴一生追求光明、追求进步,于199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道登天门横披》1992年 江苏省美术馆藏
1981年,萧娴八十大寿,南京市和江苏省文联为她在江苏美术馆举办书展,历时一月盛况不衰。这次书展充分显示了她的艺术水平和独特书风。省市负责人、各界知名人士和日本访华的书道团体,都曾莅临参观。著名书法家陈大羽在《新华日报》上撰文,称赞书展给人的总体印象是“真、善、美”。馆方亦认为,萧娴书法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江苏省最盛大、历时时间最长、观众最多的书展之一。
作为贵州人,萧娴对贵州充满了深深的眷念之情。1983年,萧娴接受贵阳市人民的邀请,赴筑举办书展,作书八十余幅,向家乡父老作了汇报。1991年,她再回贵州,捐书法作品一百零一件。贵阳市政府决定重修翠微阁,作为萧娴书法陈列馆。该馆竣工后,萧娴三赴贵阳参加仪式,了却了她落叶归根的心愿。
1997年1月27日,萧娴病逝世于南京。
萧娴一生书法作品众多,除历年流传于民间和各地名胜的作品外,结集的有:《萧娴书法选》(人民美术出版社)、《萧娴先生书法集》、《<石门颂>萧娴临本》(江苏古籍出版社)等。此外,尚有诗集《劫余草》(残本)存世。
参考文献:
1.《中国艺术家辞典》,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
2.俞律:《萧娴的书法》,同名纪录片解说词,2005年;
3.君扶:《书法家萧的早年逸事》,《刺藜》1984年6月12日;
4.夏昌林:《萧娴的花溪嵌字联》,《贵阳晚报》1986年10月15日;
5.王白桥:《萧娴评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作者介绍:
宋洪宪,1954年生,先后任贵州省史学会常务理事,贵州省近现代史研究会副会长,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等。现任《书·画·印》杂志主编,贵州省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发表文史类及其他文章数百篇,著作7本。文章曾获全国政协论文一等奖,中央党校、全国讲师团优秀论文奖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