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卡脖子”是中国舆论场上的高频词之一,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
其实,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中,面临“卡脖子”的危局困境并不鲜见,但是,一路艰难险阻走来,也造就了中国共产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提到“卡脖子”,57年前,那颗石破惊天的原子弹就是一个例子。
资料图:在“伟大历程 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上,参观者拍摄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模型。中新社记者 侯宇 摄
1964年10月16日,随着一声巨响,巨大的蘑菇云在中国西北荒漠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轰动世界。
很多人不知道,这颗原子弹在爆炸之前一直有个神秘的代号“596”,在当时参与原子弹研制的科学家中,它还有一个更形象的名字——争气弹。
这些代号和名字的来历,要从60多年前的那次“毁约”说起。
1959年6月20日,苏联方面致信中共中央,暂缓提供原本承诺提供的原子弹教学模型和有关图纸资料,此后开始撤离在华的该领域专家。当时有人断言:“离开外界援助,中国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
就在此时,1959年7月,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宣布: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八年时间搞出原子弹。中国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原子弹,并将第一颗原子弹以苏联毁约的年月“596”作为代号,中国的科学家们也以此励志,誓言要尽早造出这颗事关民族尊严的“争气弹”。
60年前,新中国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同时还面临着西方大国的核讹诈与核垄断,研制原子弹的艰苦程度,可想而知。
在西北荒漠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中,中国人最终用一声巨响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为自己争了气。
后来,“争气弹”的故事成了“两弹一星”精神的一个缩影,也是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又一体现。
今年2月20日,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这其中就包括“两弹一星”精神。
对于当下的中国和中国共产党而言,站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两弹一星”的精神基因依然显得弥足珍贵。
正如习近平去年4月在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的回信中所言,“不管条件如何变化,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志气不能丢。”
这是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筚路蓝缕的成长记忆,亦是其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