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万章下》记载:
翻译成现代汉语:孟子的悉心教导、金玉良言是“一个乡的优秀人物就和本乡的优秀人物交朋友,一个国家的优秀人物就和本国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天下的优秀人物就和全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如果认为和全天下的优秀人物交朋友还不够,便又上溯与古代的优秀人物交朋友。吟咏他们的诗,读他们的书,却不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难道可以吗?所以要研究他们所处的社会时代。这就是与古人交朋友的精义所在。”
孟子的这一论述,便是成语“知人论世”的出典。“颂其诗”而不可“不知其人”。也就是说,要“知人论诗”,读懂诗人,才能读得懂诗歌。我们以王安石的几首诗为例深入剖析一下,品味品味诗歌的深层含义。下文所选讲的这几首诗,都是大家最熟悉的,大都入选小学语文课本,是大家从小就会背诵的。
王安石《泊船瓜洲》诗云: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我们从诗歌的题目开始追问:瓜洲在哪里?王安石为什么要泊船瓜洲?王安石为什么泊船瓜洲要写成这首《泊船瓜洲》?
瓜洲,位于今天扬州市邗江区。图片来自扬州市邗江区人民政府网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这是唐代白居易词作《长相思·汴水流》。词里的“瓜州古渡头”就是王安石泊船的瓜洲。
瓜洲古渡地属扬州,位于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最为“南北扼要之地”,“瞰京口、接建康、际沧海、襟大江。”重要的是,在白居易的时代,瓜洲早已可称为“古渡”了。据信,瓜洲渡口“始于晋,盛于唐”,唐代高僧鉴真就是从这里起航东渡日本的;而南宋陆游《书愤》诗中也写到“楼船夜雪瓜洲渡”,可见有宋一代,瓜洲渡地位关键,一直是重要的交通、经济、文化、军事重镇。
图片来自扬州市邗江区人民政府网
学界对王安石《泊船瓜洲》的写作时间与写作背景主要有三种意见,一是宋神宗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王安石应诏自江宁(今江苏南京)赴京(今河南开封)任翰林学士经瓜洲作;二是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王安石第一次罢相自京还江宁经瓜洲作;三是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自江宁赴京经瓜洲作。三者之中,第三种意见最优,分析详下。
从“明月何时照我还”之问,基本可以确认这是一首离家赴远诗而非还家诗。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是回家,顺流而下,从瓜州渡口所在的扬州至南京,指日可待,完全不应有“何时照我还”的问话。
而讲到“春风又绿江南岸”,古往今来都说“绿”字如何如何炼字精当老道、生动传神、一字千金……巴拉巴拉可以讲出好多考试题目来。可是,“绿”字前面的这个“又”字或许才是理解全诗的关键,是最紧要处。而且,诗句里的“春风”也不仅仅指大自然里的春风。
王安石善写“春风”,统计高达100多句诗词里有“春风”字样,简直可以称呼王安石为“王春风”了。王安石所歌咏的春风,当然其中不乏抽象意义上的政治“春风”、皇恩“春风”。其《送王蒙州》有“仁声已逐春风到,使节犹占夜斗行”的赞美,“夜斗”是指暗夜中的北斗星,与之对应位置的“春风”也是政治意义上的赞美称颂,是夸奖王蒙州尚未赴任而已“仁声”远播,在地方上引起了强烈反响。王安石《自遣》诗曰:“闭户欲推愁,愁终不肯去。底事春风来,留愁愁不住。”这首诗里,王安石突出地表达了对“春风解千愁”的歌功颂德——春风一来,即便想把愁留下来也留不住——春风就是这样浩荡啊!
图片来自黔西县融媒体中心
三国魏曹植《上责躬应诏诗表》有曰:“伏惟陛下……施畅春风,泽如时雨。”正如同曹植的用法,王安石之“春风又绿江南岸”,或许也是感念皇恩。而“又绿”二字,平常话语,却动魄惊心。为什么这么说呢?王安石推行新法数年,新旧党争十分激烈,宋神宗终于下令“权罢新法”,王安石辞官归隐。而在第二年,王安石又奉诏进京……“春草年年绿”,“不信春风唤不回”。虽然朝廷政治斗争尖锐复杂,但总是皇恩浩荡春风好,前景锦绣无限春。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在这古往今来的风流英雄之地瓜洲渡口,王安石一定思接千载,雄视八极,百折不回,气吞万里。他的确可以有战斗的底气、勇气,有人生的信心,有功成名就的期许。
深入理解了《泊船瓜洲》,则王安石的《元日》也自然就会有不一样的喜庆味道。王安石《元日》诗云: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从节庆风俗角度看,这首诗是很喜闻乐道的。但其实,“元日”在宋代一直是个政治节日,尤其对于统治者上层而言。梅尧臣《元日朝》诗曰:“万国诸侯振玉珂,踏云朝会雪初过。欲闻凤管天边度,数听鸡人楼上歌。放仗旌旗方偃亚,回头宫阙更嵯峨。谬陪王属曾何补,泛泛惭同上下波。”这是写正月初一盛大朝会的,不仅群臣上朝贺岁,还有“万国诸侯”,外国来的使节也会拜上国书,庆贺宋朝皇家的元旦大节。他如苏颂有诗题作《元日鸿庆宫朝拜二十韵》,任希夷《元日班贺》有“虔恭百拜听传呼”的诗句,这些都是元日朝会的记录。
邵小芮 摄
因此,宋代文人关于除夕、守岁、元日的诗歌,从来都不是随随便便写的,作者是明知写成后很快就可以传播开来的,甚至是很快就会传播到皇帝那里的——比微博更定向,比微信更光速。而王安石的这首《元日》,实则就是他的变法政治宣言诗——此诗写于宋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王安石正积极推行新法,可谓宏图初展,万象更新,变法争朝夕,新桃换旧符。
而深入挖掘,王安石这首人人会背的《梅花》诗,写得也不仅仅是梅花,一定还写了他高洁的自我。王安石《梅花》诗曰: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这首诗写于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时王安石再次罢相,退居钟山。诗写白梅处于“墙角”,并非园林当中,并非厅堂之上,并非案头清供;又加之“独自”状态,却敢于“凌寒”盛开;一股不平气、骨气、傲气便尽在不言中,白梅花之奇崛让人暗暗叹服!后两句写白梅花正如雪花一样冰清玉洁,却又远胜白雪一段香,暗香浮动,气节凛然——也即,作者的孤傲和艰难处境与这凌寒傲雪的墙角白梅息息相关,写白梅花孤傲高洁、坚贞不屈,就是作者的自信坚守与自我写照。
巫岚 摄
与这首《梅花》类似,王安石《北陂杏花》也是这个调调: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即便零落似雪,也不愿“零落成泥碾作尘”啊!借物抒情,寄情于物,王安石眼里,杏花美艳无比;王安石心头,杏花品性高洁——王安石藉此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他刚强耿介的个性特点和孤芳自赏的人生追求,正如屈原《离骚》讴歌:“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是的,读懂了诗人,也就更能读懂诗歌。
的确,颂其诗,读其书,当知其人,知人论世,知人论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