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我有幸参加了在铜仁江口举行的2020梵净山抹茶大会。世界最大的单体抹茶精制车间;精细到近乎“较真”的,将传统与现代化完美结合的生产线;还有让人口水直流的抹茶曲奇、抹茶核桃、抹茶酸奶、抹茶豆花、抹茶拉面,抹茶咖啡……震撼之余,也大饱了一番眼福和口福,早已种草抹茶的我,于是更坚定不移地入了抹茶的坑。
一入抹茶“深似海”,从此吃喝都是它。只是,想要吃喝抹茶还得找准认对。在这一点上,网红小姐姐李子柒也颇有经验。
看过她做冰淇淋的那期视频吗?她制作了手工绿茶后,用绿茶研磨成粉,并用此做了冰淇淋。尽管她的视频里鲜少有语言表达,文字也是惜墨如金,但她却在视频上大大地标注出,研磨之后的是“茶粉”而非“抹茶”,制作出的是“草莓绿茶冰”而非“草莓抹茶冰”。
也许有人会说,这有什么区别,有必要拿出来说吗?
当然有必要。在抹茶食品如此备受追捧的今天,要想吃到货真价实的抹茶,那就必须分清抹茶以及与它外表相似,本质却不同的绿茶粉。否则,花珍珠的价钱买到鱼眼这则寓言故事的现代版,又将再次上演。
普通茶粉,像李子柒那样,用普通绿茶研磨即可。当然,如果你想换个花样,磨个红茶粉什么的,换茶一样操作就行。但抹茶从种植到加工,与一般绿茶有着明显的区别。
莫雪供图
抹茶园在茶树生长期间需要适当避光,在茶树发芽开始时搭设棚架,用竹席、芦苇或者帆布把茶树遮盖起来,让遮光率达到90%以上,持续20来天。因为缺乏光照,茶树会合成更多的叶绿素来补偿,从而使得茶的鲜叶更绿,做出来的绿茶更好看。同时,茶氨酸的积累更高,鲜味更为突出,从而形成抹茶独特的风味。
胡清爽供图
胡清爽供图
抹茶的制作工艺与茶粉“一磨既得”的工艺比起来,也要繁复得多。采摘下的茶树鲜叶经过蒸汽杀青、干燥后,得到抹茶的前体——碾茶,也就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蒸青绿茶。用碾茶细细研磨出的茶粉,才能被冠以“抹茶”的名字。
莫雪供图
生活中想要区分抹茶和绿茶粉,只要拿出老中医“望闻问切”的精神,其实一点都不难。
首先是“望”,看粉末和茶汤的颜色。遮阴处理会让茶叶合成大量叶绿素,因此抹茶粉末看起来明显比绿茶粉鲜绿明亮,而绿茶粉颜色偏黄,呈黄绿或灰绿色。冲泡后,抹茶的茶汤墨绿,绿茶粉的则偏黄。
其次是“闻”,闻粉末和冲泡后茶汤的气味。因为有遮阴的特殊处理,抹茶中氨基酸的含量非常高,因此抹茶闻起来有较为明显的“海苔香”,而绿茶粉闻起来则就是绿茶本身的气味。
再次是“问”,茶最终是用来喝的,问茶好坏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喝。直接沾些粉末在嘴里尝或是泡开来喝。抹茶一进口,那种“海的味道我知道”的感觉,就会强势地充盈你的口腔。而绿茶粉尝起来则没有强烈的“海鲜味”或“海苔味”,且苦涩味较为明显。
最后是“切”,用手感受粉末的细腻程度。研磨抹茶的要求非常高,因此,一般情况下,抹茶粉要比绿茶粉细致得多,质感也更细腻光滑。用指腹轻轻按压茶粉,更细腻的抹茶粉会更多的粘在手指上。
说起抹茶,似乎总和日本、日本茶道分不开。不少与抹茶有关的店铺或产品,也总充斥着浓郁的和风情调。其实,抹茶起源于中国魏晋时期,发展于隋唐,繁盛于宋代,古时称为“末茶”。自古以来,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咏叹抹茶的诗篇。“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就是唐代诗人卢仝对抹茶的赞美之词。
抹茶在唐代,也就是日本平安时期,由僧人传入日本。起初,抹茶仅供天皇、贵族和僧侣等食用,而这种“阶级特权”从平安时代一直延续到13世纪初。日本荣西禅师一本强调茶药用功能的《吃茶养生记》,成为茶在日本广泛普及,受到追捧的契机。由此,抹茶在日本继续发扬光大,逐渐渗透各个阶层,广泛地进入日本人的生活中。从宋代点茶演化而来的“抹茶道”,则是抹茶以及茶之精神,在日本发扬、升华的一种呈现。
相较于茶叶传统的泡饮方式,抹茶以强化营养价值的“吃茶”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良好的悬浮、溶解等特性,让抹茶能轻松地与各色饮料、食品相结合,这既赋予了饮料、食品独特的风味品质,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营养。消费者对抹茶饮料和食品的喜爱,从不断推陈出新的抹茶产品就可见一斑。于是,高颜值的抹茶成了传统中国茶在当今社会中最时尚的演绎。
当传统的经典与现代化的时尚相碰撞时,文化和品质就像一双翅膀,让抹茶飞得更高、飞得更精彩。目前国际上暂时没有抹茶的相关标准,我国仅有的5个现行抹茶相关的标准中,贵州的地方标准赫然名列其中。同时,今年的抹茶大会上,发布了《梵净抹茶标准体系》,涉及4项抹茶技术规程。这些都充分说明,贵州抹茶的发展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
随着“中国抹茶之都”“中国高品质抹茶基地”两块牌子落户贵州铜仁,致力于生产高品质“欧标抹茶”的贵州,正以磅礴的激情和强劲的实力,迎接着来自世界的抹茶新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