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一年有这么多节日,为什么要过节呢?这些“节”又是怎么来的呢?
图1:大禹书的“节”字
先来看古代大禹帝留下这个的字迹,它就是“节”(见图1)。从外形看,这个字就是一条打了结的绳子。
那打结的绳子为什么叫做“节”呢?绳子打结做什么用呢?这就要说回到绳子的发明者——弇(yǎn)兹氏。
弇兹氏是我们中国传说中最早的女性首领,大约生活在前仰韶大地湾文化时期,距今约6584到6374年之间,自立为风姓,这也是中国最早的姓氏之一。后来,弇兹氏与燧人氏的首领结合,建立了互为婚姻的血缘联盟。所以,弇兹氏又被称为燧人兹氏、合雄氏。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是传说中“三皇五帝”之首;弇兹氏则被后人尊称为女帝,或是玄女、玄帝、帝兹、素女等等。
图2:玄(左)、兹(中)、索(右)
她为什么会被尊为女帝呢?因为,她掌握了一项重大发明——编绳子。弇兹氏发明的绳有三种:单股的绳称作“玄”,两股的为“兹”,三股的为“索”(也称为“素”)(见图2)。“玄”可以用来编织衣物;“兹”可以用来捆扎物品、缝制盔甲、纳鞋底;“索(素)”可以用来狩猎、爬山、上树、攀岩、涉水……
自从原始人类学会了使用“玄、兹、索”,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当然,只是简单地使用绳索,还不足以使得弇兹氏在历史上如此伟大。关键是弇兹氏还用自己编织的绳索做了另外一件更重要的事——结绳记事。
原始人类发现,太阳的影子变化是有规律的,而这个规律和季节变化、农作物生长紧密相连。如何把握这个规律?或者说,如何让大家都能掌握这个规律,进而为原始农业服务呢?
弇兹氏就把绳子挂起来,放在阳光下,这样,绳子的影子就会投在地上。影子的长短每天都在变化,为了记录这种变化,在每一个重要的节点上,打一个结,记录下来。这样,到了下一年,就可以知道什么节点开始育种,什么节点开始收割,什么节点举行祭祀,什么节点庆祝丰收了。
正是如此,每当到了这些重要“节点”的时候,为了不耽误了农时,根据这些绳结就能提前通知大家了。这就是“节日”的由来。后来,这种“节点”划分越来越细,逐渐地就有了二十四节气。
图3:“节”字金文的写法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记录节气变化不再观察“结绳”的影子,而是记录在竹木简上,用文字的方式传给后人。因此,到了周代的金文,“节”就有了“竹字头”(见图3),表示用细绳把竹简串起来。
图4:“节”字小篆的写法
秦统一文字后,这种结构就被固定下来(见图4)。
到了汉代的隶书,为了书写的便利,“节”字的“竹字头”有些就变成了“草字头”。而有的汉简又把“草字头”连写,这就为下一步发展为草书打下了基础。
图5:“节”字的隶书、汉简、草书写法
我们今天所写的“节”字,就是在草书的基础上楷化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