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呢?”
“刀就在他手!”
“那是柄什么样的刀?”
“他的刀如天涯般辽阔寂寞,有时一刀挥出,又近在眼前!”
“可是他的刀看来并不快。”
“不快的刀,怎么能无敌於天下?”
“因为他的刀已超越了速度的极限!”
安顺西秀区人民医院手术室里,一场即将改写历史手术正在进行。大家屏住呼吸凝视着手术台上的它——一头50斤的猪;又不时看看架设在一旁的监控屏幕上的他——远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远程数字手术室的牛海涛教授。
一头是他,一头是它,干嘛?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牛海涛教授带领团队专家将在位于青岛的医院远程手术操作中心,对远在2000多公里外已在安顺市西秀区人民医院实验室里就位的实验动物进行手术。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安顺西秀区人民医院
这不是牛海涛第一次操控机器人手术,但却是距离最远的一次手术。从安顺到青岛,空间距离2000多公里,而光缆线路超过3000公里。
注意!这是医生在手术过程中,直接实时操控机器人,而非以往仅仅的远程指导。
牛海涛操作机器人
远吗?很远!可是有了“武器”也就是瞬间。
位于安顺的手术人员为实验猪完成麻醉、打孔等手术前准备后,将一只摄像探头通过创口送入了实验猪体内。通过已经联通的5G网络,尽管远在天边,实验猪的指标特征青岛手术团队早已清楚明了。因为有了5G加持,使得时延只有200毫秒,短于人的反应速度,实现了远程同步精准手术。它将最大程度探索目前国内互联网对远程手术的支撑能力。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医学博士后、西秀区人民医院挂职副院长 张坚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医学博士后、西秀区人民医院挂职副院长张坚说:“3000公里这样超远程的情况下,信号能不能顺利的传输是一个难点,因为延迟是必然的。从我们今天手术的效果看,它对我们的手术没有造成影响,出血量非常少,手术的操作是精准的。”
“刀在手,又不在手。”
“‘小牛飞刀’飞的到底什么刀?”
“妙手S刀。”
“妙?有多妙?”
“运筹指尖,决胜千里之外。”
青岛连线安顺,这场主术人不在现场的手术,因为前端有它——一台早已就位西秀区人民医院的三臂国产自主研发机器人“妙手”。这台“妙手”将对实验猪完成腹腔镜下肾脏切除术、胆囊切除术、膀胱切除术。一切准备就绪,登上操作台,牛海涛仿佛一下子变成了“八爪鱼”。只见他两手微微轻动,3条可实现540度旋转的可交互式机械臂,上下左右前后挥动,等比例转换成机械臂在实验猪腹腔内的前进、后退、牵拉、切割等精细操作。而电脑系统过滤了人手自然颤动的现象,使操作更稳定精确;显示器提供放大了的三维立体高清影像,让牛海涛拥有了“金睛火眼”。
肾脏、胆囊、膀胱,一一剥离,一一切除,全程3个半小时。最令人捏一把汗的胆囊切除,也顺利完成。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医学博士后、西秀区人民医院挂职副院长张坚说:“实验动物猪的胆囊和胆管比人的更薄更纤细,但妙手机器人没有造成周围脏器损伤等并发症,相比于传统腹腔镜为代表的部分微创手术,机器人微创手术可减少对健康组织造成的破坏,在达成手术目的的前提下对手术部位的创伤更小。”
“刀,是平安顺利刀。”
“刀,也是有情有义刀。”
“有情刀,有青岛,友情到。”
手术机器人,让好刀用在了好人手里。
将机器人技术应用于远程手术,突破了人手的极限,操作更为精细、准确。直视三维立体高清图像使得手术视野更加清晰。手术操作者可以采用坐姿,便于完成长时间、复杂的手术。
目前国内用于临床手术的机器人在90台左右,全部是引进的美国产品。此次手术使用的“妙手”机器人手术器械及核心技术全部由国产原研,功能不仅可媲美美国垄断产品,产品售价、维护成本都有大幅度下降。
考虑到业界对远程手术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质疑,本次手术期间,实现了国际首次模拟术中信号中断及网络攻击等突发事件,充分验证了5G网络的安全可靠性,为后续远程医疗领域制订相关行业标准提供了可参考的案例。
把手术机器人送到安顺来的,正是此次手术的发起方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与安顺市西秀区人民医院于签订了为期4年的对口帮扶协议。送人、送技术、送机器,这次还送来了新理念。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院长 董蒨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院长董蒨说:“现在我们只是做的动物实验,今后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就可以对边远地区的病人提供实际的、直接的手术帮助了,我相信这一天很快就会到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