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诗不可说丨汪伦送行的“踏歌”为何能把李白感动得“稀里哗啦”?

动静原创撰文:孙秀华
1628647380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赠汪伦》脍炙人口,妇孺皆知,是李白流传最广的诗歌之一。“语从至情发出。”“深情赖有妙语达之。”历代诗论都赞誉不绝。但深究诗意,李白感受到的深厚情谊,应该与汪伦临行送别之“踏歌声”直接相关,因为本诗的结穴所在、全篇的中心点、文辞的归结点是“送我情”。

诗中的桃花潭,位于今安徽泾县的桃花潭景区。图源:泾县文旅局

那么,为什么“踏歌声”可以表达“送我情”呢?汪伦送行李白的“踏歌”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有云:“《西京杂记》载,汉宫女以十月十五日相与连臂,踏地为节,歌《赤凤凰来》,此踏歌之始。”然而,《西京杂记》的作者及成书时代至今尚未有定论,据传是汉代刘歆著、东晋葛洪编辑抄录的,但其所记确实多为汉代故事。而汉代的西京是指长安(今陕西西安),也就是说,这一文献认为,踏歌始于西汉时期。

但按照“相与连臂,踏地为节”边歌边舞这一模式探寻,实则“踏歌”的来历要远远远远比西汉古老的多。

其实,能说话就能啸歌,能走路就能舞蹈,人之初,则踏歌即呼之欲出了。在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澳大利亚卡卡杜岩画等远古画作中,一些仪式感很强的场景里,仿佛就有顿足高歌的吟啸从史前穿越而来。距今大约一万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内蒙古阴山山脉西段狼山岩画里,留有一幅珍贵的四人连臂舞蹈图,这可能应该是我国关于“踏歌”的最早的历史形象。而世界文化遗产广西左江花山岩画里,触目多是人物形象齐整划一的舞蹈场景,动感十足、顿足踏地、翩翩起舞,或虔敬庄严,或热烈火爆,且似乎歌声缭绕、乐音含情也是可以从中自然而然感知到的。

著名的“踏歌”历史文物还有1973年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距今约五千年的马家窑文化彩陶盆,这一文物也被命名为“新石器时代舞蹈纹彩陶盆”,属于禁止出国(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该彩陶盆盆口沿内壁彩绘有舞蹈人物三组,每组五人;五人面向一致,手拉手舞蹈;这可以说正是一幅先民欢快的“踏歌图”。

彩陶舞蹈纹盆。图源:青海省大通县人民政府网

而追根溯源,“踏歌”最早的文献记载见于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记载的时间距今已有两千二百年以上了。《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有曰:

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信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

划重点,除却所歌颂的神圣内容,其歌舞的形式是“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而“投足”的意思强调的就是顿足、踏足为节拍,还加上牛尾巴为歌舞道具(“新石器时代舞蹈纹彩陶盆”上的舞蹈人也都有一条显著的“尾巴”),这岂不正是“踏歌”吗。

据《宋史》记载,宋太宗赵炅(公元976年—997年在位)曾召见牂牁诸国使者,“令作本国歌舞”,而歌舞的样貌被描述为“数十辈连袂宛转而舞,以足顿地为节。询其曲,则名曰‘水曲’。”这样的歌舞,显然属于“踏歌”,不过,这踏歌是升级版的,自带“水曲”伴奏。而这一记载,应该就是贵州地区先民“踏歌”的最早文献记载,距今已有千年以上了

现存世的以“踏歌”为主题的著名画作是南宋名家马远的《踏歌图》,属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绢本。画上有宋宁宗赵扩抄录的北宋王安石《秋兴有感》诗:“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垅上踏歌行。”该画或即宋宁宗以王安石《秋兴有感》为主题给皇家画院画家马远布置的作业。而这作业是十分精妙的,细致生动地描绘了京郊雨过天晴后四个老农在陇上踏舞欢歌;还另有两个孩童在一旁喜乐旁观,且其中一个也不禁深受感染而“踏歌”起来。画面近处田垄溪桥,禾苗佳树;远处奇峰岩岩,宫阙隐隐;突出了丰年人欢乐、盛世享太平的和美景象,是真正的“垅上踏歌行”。

踏歌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从上文的梳理可以感知,“踏歌”从来就不是简简单单地唱唱歌而已。在最初,“踏歌”或有踏足以动地、嘹歌以动天、歌舞以敬神的用意,是歌舞一体化的向天地神灵戏剧性地献祭;后世发展,其所表达的内容则从信仰、宗教、神圣渐趋世俗化。

“谁家无春酒?何处无春鸟?夜宿桃花村,踏歌接天晓。”这是唐代顾况的《听山鹧鸪》诗,春酒春鸟春花,诗写踏歌一整夜,真是如痴如醉啊,这大致反映了唐代民间踏歌的盛况。“踏歌”在唐代十分繁盛,无论宫廷还是民间都乐此不疲。据传唐代的乐调与“踏歌”相关的就有《缭踏歌》《踏金莲》《踏谣娘》《踏歌辞》《踏歌行》等等。隋末唐初的谢偃写有《踏歌词三首》,其一有曰:“花影飞莺去,歌声度鸟来。倩看飘鹞雪,何如舞袖回。”刘禹锡有《踏歌词四首》,其一诗云:“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崔液《踏歌词二首》有云:“歌响舞分行,艳色动流光。”

踏歌图局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而其中刘禹锡可能是最懂踏歌的诗人。“闻郎江上踏歌声”,想起来了吗?这“道是无晴却有晴”的《竹枝词》就是他的名作啊。刘禹锡还有《纥那曲二首》,其二特别精要地唱到:“踏曲兴无穷,调同词不同。”这里的“踏曲”,当然就是指“踏歌”。

回到《赠汪伦》这首诗,李白是在登舟远行之际“忽闻岸上踏歌声”的。一个“忽”字,表明这踏歌送别是意料之外的惊喜,那惊喜之后的感动也便可以理解了。明代唐汝询《唐诗解》云:“(汪)伦……复临行以祖之(祖,祭道神曰‘祖’,引申为饯行、饯别),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情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而汪伦以如此情深意长的“踏歌”来送别李白,还特别诚挚地给李白制造了一个大大滴惊喜,仪式感满满啊,所以,千尺万尺地桃花潭水,也根本比不上汪伦送别我的厚意深情!

位于桃花潭东岸的踏歌岸阁。图源:泾县文旅局

编辑

曾璐

责编

苏畅

编审

陈薇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