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共产党贵州历史》)
湄潭“七人之狱”后,湄潭学生的爱国行动受到了影响,但他们并未屈服当局的高压政策。地下党组织根据斗争形势,将湄潭的抗日救亡运动由县城转到了广大的农村、集镇。首先在农民中开办了识字班,在教学过程中,给农民讲解他们之所以贫困的根源和当前抗日救国的道理。并在此基础上,秘密组织了农民协会,发展了党员。通过农协的活动,团结了大批农民,会员很快发展到3600多人,分会达60多个。
农民有了自己的组织,觉悟也有了提高。1938年冬,为八路军募寒衣,规定不要穷苦人家捐献,但许多人却非捐不可。一些女会员还拿出备以自用的棉花、碎布面赶做了棉背心、棉鞋等,积极支援前线抗战将士。
1938年4月20日,来自华北、中南、华东20多个省、市460多所学校的1600余名流亡学生和800多名教职员工,经过艰苦跋涉来到铜仁,创办了国立三中,在“抗日救亡”的旗帜下,国立三中组织师生与社会各界一起进行广泛的抗日宣传和募捐活动。学校组织小分队分赴城镇、农村,教唱《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等抗日歌曲,演出《放下你的鞭子》《大义灭亲》等抗日剧目,书写“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誓死不当亡国奴” “打回老家去”等抗日标语,还创办了《三中电讯》油印小报,传播抗日前线消息,铜仁老百姓知道八路军“平型关大捷”就是从该报中读到的。学校和社会各界一起还举行了抗日书画义卖活动,全部款项交救济总署转沦陷区人民。通过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黔东百姓抗日救国热情。
在黔西、大定一带,爱国师生以蓝芸夫任校长的新场一小为据点,成立了秘密组织“文艺研究会”和公开组织“乡村教育团”,每逢集日,便组织学生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抗日宣传,如上街演说,表演街头剧等。1938年10月,省工委在打鼓新场建立了中共黔西新场总支,党组织继续组织学生利用文明戏和街头演讲等形式向群众宣传抗日。1938年冬,蓝芸夫等到了黔西,抗日救亡活动的中心又由新场转到了黔西县城。此外,大定爱国学生以“星星小组” “读书会”为核心,掌握了“大定学生抗日救国团” “大定职工学生自治会” “中国童子军3572团”等公开组织,并通过其积极开展抗日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