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麻山腹地的长顺县代化镇,贫瘠的石漠化地形,形成了当地恶劣的生存环境,“有雨漫坡流,无雨干沟沟”,因水利设施的缺乏,造成当地无水可用的困境,一直阻碍着代化镇的脱贫步伐。为了突破“水瓶颈”,五年来,代化盘活全镇水资源,全力推进水利设施建设,以龙井水库为中心,将大大小小的农田水利工程用管网串联起来,形成一方缺水,另一方补给的供水模式,走出了一条以水利项目为支撑的水利扶贫之路,迎来了水利兴产业旺的新局面。
龙井水库一角
清晨,从代化镇出发,向南大约两公里便是龙井水库,群山环抱中的水库,在冬日的阳光下波光粼粼。
望着这个总库容为125万立方米的龙井水库,从2017年蓄水就频繁来往于水库的代化镇水务站站长胡敏长叹了口气说,终不负代化这块土地上盼望发展的村民。
代化镇水务站站长胡敏
“依靠龙井水库,代化水的问题已经解决,各村积极利用水资源发展各自特色产业。水,不会再成为我们产业发展一个桎梏。”
中午,距离水库不远的纳傍村,今年才刚建起的荷鱼共生立体养殖场里,泥鳅正在水箱里游来游去。养殖场负责人冉龙川说,在他27岁的人生里,从来不敢想象在这块土地上还可以搞水产养殖业。
冉龙川
“家乡不缺水了,现在在家门口上班,负责管理泥鳅,一个月拿六千工资,还方便照看老人、小孩,这样的生活以前根本想不到啊。”
傍晚,代化镇西部的斗省村。韦小石和梁开英夫妻俩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打开自家的水龙头洗手,开始淘米做饭。曾经喝了半辈子望天水的韦小石说:“现在一开水龙头就有自来水,有水了干啥都方便。”
然而,时光回到五年前,地处麻山腹地的代化镇还是一个被水所困的极贫乡镇,“有雨漫坡流,无雨干沟沟”是这里长年的生活写照。
而斗省村,更是乡里出了名的缺水村。
村里50%为石山区,50%为丘陵深山区,满山裸露的石缝地里一年也刨不出多少“望天粮”。在斗省村村支书黄继昌的记忆里,家里房檐上搭两条半月形的塑料管子,逢到下雨,雨水就会顺着管子流到院子里的小水窖,经过简单的过滤,人畜共饮。“只要一下雨,就去把那一点水舀放到水桶里挑回家吃。”
以前的用水状况
没水,山坡上种了五六年依然没有结出果实的核桃树,山脚下的玉米常年蔫巴巴地低垂着头,斗省人就在这垂头丧气中苦捱着日子。
2008年,家住斗省村的黄继昌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原本女方父母对他非常满意,可一听到黄继昌家在斗省村时态度就变了,甚至
说,什么时候村子通上自来水,什么时候再结婚。
善良的妻子最终还是走进斗省,嫁给了黄继昌。婚后第二年,黄继昌外出打工。走之前,他在心里暗暗发誓:挣钱回来找水源!
斗省村村支书黄继昌
2016年,外出打工七年的黄继昌回家了,村里换届改选,他当选了斗省村的村支书,也是从那时起,黄继昌就开始了为斗省村找水的艰难过程。他说:“产业发展就缺‘水’这股东风,抱着一腔热血回来,想尽我最大努力为产业打好基础。若干不成事,肯定不甘心。”
和黄继昌一样在为斗省村找水的还有原代化镇水务站站长梁正坤,二人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落在了山脚下的格凸河上。然而,经过专家反复测量估算,由于落差太大,引格凸河的水,每人每月的电费要达到几十块钱,对于这个极贫乡镇的一类贫困村来说,无论是政府还是村民,这个“单”谁都买不起。
此举行不通!二人又把希望寄托在地下水源上,前前后后不下六次找钻井队来斗省村打水井,却又一次次以失败告终。“石漠化深山区,打井没有用啊!”说这句话的时候,梁正坤的语气很无奈:“第三次打了180米都没有水。看着村民们失望的眼神,心里惭愧。”
反反复复折腾了多次,都宣告失败,所有人都认为斗省村找不到水源,连梁正坤自己也失去了信心。一心想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黄继昌,犹如霜打的茄子,原本熠熠生辉的眼睛变得暗淡无光。村里原本引进的一个25万和一个10万元的养殖项目,也因为没有水而搁浅。
找不到水,所有的发展都无从谈起。面对着和十年前自己离开时几乎没有一点变化的村子,黄继昌的内心一次次产生了动摇。“曾多次想出去继续打工,但什么事情都没做成,又觉得对不起乡亲们。”
以前的用水状况
在所有人心里,能打开贫困枷锁的,只有唯一的钥匙--水。
2016年9月25号,作为全省20个极贫乡镇的代化,确立了水利扶贫的脱贫思路。
同年12月12号,协调各方面资源,聚集各方面力量的龙井水库配套管网灌溉工程动工,斗省人,似乎听到了发展的号角声。
听到消息的黄继昌重新起斗志,提前计划着各种产业布局,只等水库的水引到村里,大干一场。
2017年6月,龙井水库开始进入蓄水期,黄继昌每逢雨天都会去水库看看,当蓄水量超过丰水警示线时,第一时间就拿起电话,联系了梁兴国。
梁兴国
常年在省外种蔬菜的梁兴国是斗省村人。2016年黄继昌刚刚任村支书的时候找过他回乡发展,这次接到黄继昌的电话,他二话不说马上回来选地。可种下去之后才发现,因地势较高,龙井水库的水根本引不上来。黄继昌立刻请来水利专家。“专家指导我们修了一个高位水池,用一根管子直接接到木厂组保证蔬菜供水。”
水通产业兴。从2017年8月份开始,梁兴国在木厂组流转了100多亩土地试种上蔬菜,流转200多亩土地种反季节蔬菜,农户可以选择在基地务工,也可以自己种。曾经的贫困户韦金才依靠种菜实现脱贫。“菜心、小白菜,卖了一万多斤,得了近两万。”
因为水,黄继昌一直谋划的生猪养殖产业也得以推进。
2017年,代化镇与龙头企业贵州富之源集团合作,在朱场村建生猪养殖基地,为全镇100个家庭农场提供猪苗。过去一直在广东打工的韦长林,因为缺水的原因,虽然黄继昌多次劝他回来发展,都被他拒绝。这一次因为黄继昌给他吃了一颗保证用水的“定心丸”,他就承包了村里唯一的一个养猪试点。
龙井水库保证斗省村的人饮,村里其他的供水设施就用来为生猪养殖提供水源,这是黄继昌的想法,但这个“算盘”又打错了。
随着猪苗渐渐长大,枯水季时,山塘的水根本不够用。一心想发展的黄继昌怎能轻易放弃!于是,白天,他正常上班;晚上,就和几名村干部排好班,轮流开车去八公里外的司头坝水库运水。
拉水车
拉水,解决了燃眉之急却不是长久之计。2017年12月28号,代化镇启动了境内十几座大中型山塘巩固维修工程,并对全镇所有管网进行铺设维护。然而随着斗省村里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水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黄继昌依然在为水发愁。
2018年3月,时任长顺县水务局副局长的杨明任职斗省村脱贫攻坚队副队长,进驻第一天,黄继昌就撂下“狠话”。“我说既然来了就要干实事,再不解决水,那么斗省19年就不要跟我说脱贫,我要的不是数字脱贫,我要让老百姓真正认可的脱贫。”
杨明
直白的话语,让杨明了解了斗省缺水的现实,更体会到了黄继昌发展产业的急迫心情,他当即向黄继昌做了保证用水的承诺。他和脱贫攻坚队的队员们积极筹措资金35万元在斗省村修建茶山山塘,2018年6月,茶山山塘竣工,保障了斗省村3000头生猪养殖的供水。
韦玉清过去在家养牛,如今看到了村里的丰富水源,也承包了一个生猪养殖家庭农场。他说,只要肯干,一年下来可以赚10多万元。
生猪养殖家庭农场
如今,斗省村的生猪养殖家庭农场已经发展到26个,包括养殖、种植的所有产业全部实行“721”模式,即收入的70%给贫困户分红,20%合作社用来流动资金,10%才是管理者的工资,所有的贫困户都是合作社的社员,黄继昌把这种模式称为“全民持股”。
到2019年初,水,已不再是影响斗省发展的桎梏!代化镇以龙井水库为中心,将全镇大大小小的农田小水利工程用管网串联起来,形成一方缺水,另一方补给的供水模式,让曾经极度缺水的极贫乡镇,不仅盘活了水资源,做足了水文章,产业更是风生水起。
打傍蔬菜基地
由代化镇引进的宏丰农业有限公司打造的打傍蔬菜基地,占地24万平方米,依靠建好的龙井水库,水源已经不再是制约发展的瓶颈。宏丰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基地负责人张海元说,仅去年一年时间里,打傍蔬菜基地就带动了当地100多户村民脱贫。“我们现在是三方用水。如果下雨我们就从池塘抽水,如果没有我们用龙井水库的水,同时自来水厂管子也铺好了,今年蔬菜产量比去年多了近万斤。”
荷鱼共生立体养殖场
同样落户代化的还有长顺县明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去年,公司在代化镇代化社区建了占地200多亩的水产养殖基地。今年,公司又继续在纳傍村建设荷鱼共生立体养殖场,公司总经理冉光强介绍,荷鱼共生立体养殖是立体化循环系统,用最少的水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我们把水蓄起来,通过水泵抽到箱体,养殖后的尾水排放通过荷花池对水进行过滤,回到池塘然后再抽回去利用,相当于一次水可循环使用,节省了水资源。目前一个箱体可以达到10到20斤的产量。”
荷鱼共生立体养殖场水箱里的泥鳅
曾经水资源匮乏的乡镇,如今竟然做起了水产养殖的生意。
2017年至今,代化镇共计投入了1695万元进行饮水安全工程提升改造,全镇达到100%的饮水安全;投入1900多万兴修农田水利工程,改善灌溉面积2120亩。代化镇党委书记金平说,水,更应成为全镇下一步乡村振兴的重要源泉。“代化也在继续谋划各种水利项目,把水资源串联起来,以后哪怕在枯水期,也能让我们产业用水足够。”
龙井水库一角
从2016年开始担任村支书时的豪情到经历失败的退缩再到如今的坚定,在黄继昌心里,水,将来一定会成为代化镇,特别是斗省村村民致富的重要源泉。“斗省因水而‘活’,水养活了这一方人。只要老百姓们能富起来,脸上长挂着笑脸,我的付出也算不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