拌浆、运浆、清淤、铺设渠道......晚春四月,在贵州省岑巩县凯本镇毛口村石毛沟渠建设现场,工人正抢抓晴好天气,加紧对沟渠进行翻修硬化,大家分工明确,忙而有序。
陈昆 摄
当前,正是春耕生产的关键期。凯本镇把党史学习教育同春耕生产工作相结合,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载体,主动聚焦群众关切“热点”, 当好春耕生产的“服务员”,出实招办实事,切实把“学习成效”转化为“为民服务”的强大动力。
据了解,石毛沟渠有100多年的历史,是临近1200余亩农田和毛口村石毛组、二洞桥组、寨庆组3个村组100余亩杂稻制种产业的“生命线”。由于使用年限长,且曾经遭受洪灾侵袭,沟渠已不同程度损毁。每到春耕生产时节,农人们只能对沟渠进行小修小补,基本满足农田灌溉需求。
陈昆 摄
聚焦历史遗留“积案”化解,毛口村主动作为,奋力争取,今年4月初,该村启动实施了沟渠翻修工程。 “为了保障我们村杂稻制种产业健康发展,通过我们村里多次申请,今年政府把这个沟渠修复项目落实下来了。 ” 凯本镇毛口村党支部书记杨再海介绍,该项目新修沟渠1000米,补修2000米,目前已完成修补1000余米,预计5月初全部完工。
项目的实施,不仅能够疏通该村农业灌溉的“主动脉”,也增强了杂稻制种农户的产业发展信心。“现在用水不会难到我了,我打算增加二三十亩的杂稻制种面积。 ”正在水渠建设现场做工的毛口村村民吴堂学,也是一名杂稻制种“产业人”,曾经灌溉问题是产业发展的“拦路虎”,如今,眼看着产业发展难题即将得到解决,吴堂学高兴不已,“以前是我请人家来修沟,现在国家政策好,请我来修沟,还付我工钱,现在我想种多少亩就种多少亩”。
陈昆 摄
百事农为先。为做好春耕生产工作,保障杂稻制种产业稳定和健康发展。凯本镇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内涵,坚持“学做结合、学做一体”,全力做好春耕备耕和春种春管等“一条龙”服务保障,确保党史学习教育与业务工作双促进,全力保障制种农户种得好、销路畅、致富快。
“今年,我镇积极与上级业务部门争取项目资金,维修新建沟渠7.2公里,引进制种公司到我镇来发展杂稻制种,公司与村级合作社签订订单合同,村合作社负责土地流转、组织劳务、矛盾纠纷化解,公司负责技术服务、田间管理和保底收购。”凯本镇副镇长代国兴说,学党史是为了办实事,通过全方位做好产业服务保障,解决制种农户的后顾之忧,促进产业高质高效发展、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目前,凯本镇5个坝区6个村共落实杂稻制种面积1590亩,落实种植主体13户,签订合同面积1590亩。目前,杂稻制种一、二期父本已完成播种,母本完成播种200亩,200亩闲田已全部翻犁,今年杂稻制种种植区的沟渠已全部修复,再过半个月后,该镇杂稻制种秧苗移栽工作将全面展开。
通讯员:周燕 陈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