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烽火映黔山|血肉之躯筑起“生命线”

1599295620
积分商场
抗战时期,贵州是大后方,抗日救亡的浪潮席卷全省,贫弱的贵州人民全力支援抗战,抗日的烽火在这里熊熊燃烧……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之际,动静系列特稿“烽火映黔山”,以鲜活丰富的史料还原这段必须铭记的历史,并向所有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贡献的先辈致意。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战时迁都重庆, 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西移,贵州随之成为重庆的屏障和抗战后方。在贵阳交汇的川黔、湘黔、滇黔、黔桂四条公路是连接国民党统治区的大动脉,其是否畅通,关系到抗战后方是否稳固。

同时,贵州又是抗战后方通往滇缅线、滇越线及中印线的必经之地,关系着许多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通畅与否。抗战期间,由于特殊的地理区位优势,贵州一直作为战时大后方和支援抗战前线的物资储备转运枢纽,为前线提供和运输了大量的军事装备、经济物资。

筑路,为了抗战

为保障补给线的畅通,贵州组织民工积极开展战时路网建设。全省军民齐心协力,1937年8月动工修建晴隆县盘江钢索悬桥;1939年进行改造;1938年修筑兴仁至兴义的公路,连接云南罗平通昆明,后又修筑玉屏至铜仁的公路,以连接湘黔线;1939年修筑遵义至绥阳公路,以扩展川黔线;1940年修筑陆家桥至三都、三穗至星子界、遵义至凤冈、兴仁至贞丰、兴义至江底的公路。同时还兴修安顺至普定、平越(今福泉)至马场坪的公路;1940年还在晴隆修筑了著名的史迪威公路中缅公路贵州段;1942年至1945年抗战胜利,又陆续修筑威宁至晴隆沙子岭、铜仁至松桃、郎岱(今六枝)至黄果树公路。

炸不断的“大动脉”

援华物资运输车行驶在崎岖的山路上

在众多交通要道中,有一条运输动脉,从印度经缅甸、昆明、贵阳,到达当时中国的“陪都”重庆,将中国与世界反法西斯阵营连接起来。通过这条运输动脉,一批批物资由美军的车队运抵中国,它是当年中国抗日战争大后方唯一的陆路运输通道,被誉为“抗战生命线”。它,就是滇黔公路。

这条运输动脉是云南第一条连通省外的公路,起点始于昆明盘龙区,在盐行街(今拓东路)。然而,修建滇黔公路并非一气呵成,其间有两次停顿。

1926年10月,华洋义赈会云南分会用工赈款修筑昆明盐行街口,往东经东站、小石坝至大板桥龙泉寺公路。但路基仅5米宽,路长20公里,由技师彭禄炳负责施工。

1929 年1 月,云南省公路总局成立“滇东路工处”,拟把路修至富源县,同时按省道标准扩宽昆明至大板桥路段。

滇黔公路由滇黔两省各自修筑本省路段。1935 年12 月昆明至滇黔交界的富源胜境关公路修通,本来云南路段已大功告成,此时又接到通知:“国民政府要求云南把这条公路延修至贵州省盘县。”于是,云南工程队开入贵州。

滇黔公路的开通,结束了法国人控制云南对外交通的屈辱时代,对云南全省,特别是公路沿线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

此路才修通3 个月,抗日战争就爆发了,滇黔公路的重要性立即凸显出来,成为京( 南京)滇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后日军占领越南,滇越铁路一度中断,云南与外界的交通一变而为全靠滇黔路支撑,运输日益繁忙,此时滇黔路被升格为国道。后来又与滇缅公路和“史迪威公路”连接起来,成为通往国外的一条大通道,是国际援华物资运输的大动脉。

成为中国对外交通“大动脉”的滇黔公路,自然也就成了日军的眼中钉,连续遭受大批飞机的狂轰滥炸。1941年,日军将盘江桥炸毁,滇黔公路被迫中断。为确保物资正常运输,驻防部队在抢修桥梁的同时,将废弃多年的盘江渡口派上用场。他们用若干木船拴在一起架设浮桥供汽车通过。为了躲避日军飞机的轰炸,白天把木船拆开分散锚于河岸,行驶到两岸的汽车也用障碍物隐蔽起来。一到晚上,就将木船捆绑在一起,搭上木板引渡汽车过河……

繁忙的“二十四道拐”

贵州二十四道拐抗战公路

位于滇黔公路上的贵州晴隆县,其境内唯一的交通要道二十四道拐,是中国西南抗战运输史上的一个奇迹。二十四道拐由十二个之字形的弯道构成,拥有二十四个弧形拐弯,弯道全长4公里,蜿蜒于高1799米的晴隆山西南坡。二十四道弯之雄险,皆因其依山筑造,工程艰险,山势陡峭,弯道频急。由关口向远处眺望,山峦叠起,薄雾缭绕。向关下俯视,二十四道弯仿佛游蛇下山;从关下往上仰视,其弯道犹如白龙盘山。

美国当时的援华物资在经过滇缅公路到达昆明以后,必须经二十四道拐的滇黔线才能被送到前线和重庆。二十四道拐在当时是中缅印战区的交通大动脉,承担着国际援华物资的运输任务。作为抗战的“生命线”,这里平均每天有3000多辆运送物资的汽车经过,在枪林弹雨中为前线运送了45万吨的援华物资。

作为大后方的贵州,为前线及时输送军需物资。在晴隆“二十四道拐”,仅在1938年2月至1942年初的近4年的时间里,西南运输处一家就投入800辆卡车,将22万吨抗战物资运输到前线。到抗战中后期,平均每天约有3000多辆汽车运送抗战物资到重庆。8年全面抗战中累计将45万吨国际援华物资运抵抗日前线,为抗战的最后胜利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物资保障。


本文节选自《贵州: 抗日战争大后方》(王楠楠 著)

《贵州: 抗日战争大后方》一文于2015年发布在《交通建设与管理》期刊

(感谢贵州省文史研究馆、贵州省档案馆提供的大力支持。)

编辑

孙杰昊

责编

李佳

编审

苏姝

联系我们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