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龙说夜郎 | 有些人被志书遗忘,却注定以另外的方式走出来

动静原创撰文:龙虎
1592273160
积分商场

以文物立足,以史料为盾,

虎视牂牁,鹰瞵万峰,解读历史。

今年5月中旬,一位老者到黔西南州文旅广电局,请帮忙看一颗“珠子”。局机关的同事不好冒然定论,便喊他拿来博物馆。老者叫王建生,自称安龙县龙山镇人,说祖上有个人叫王尚贤,是乾隆时期的武举人,从前听老人说,当过武官,但不知真假,手中这颗“珠子”,便是他的。

清代官帽顶戴 安龙县龙山镇发现 拍摄:丁萍

严格意义来说,老人手中拿的,不仅仅是一颗“珠子”,而是一个“顶戴”,即清代官员帽子的帽顶。这颗珠子称为“顶珠”,中间有穿孔,用一伞状铜构件将其固定在帽子顶部,其下穗状物称为“红缨”,在帽子上起装饰作用,据说也有要清人牢记祖辈“流血牺牲”之意,因此一般以红线缝之。这顶帽子的“红缨”,系棕黄色细麻绳编织,因为颜色偏黄不够红,帽子主人又特意在其上装饰了一圈红色的动物毛发。清代官帽有冬天戴的,称为暖帽。夏天戴的,称为凉帽。因为使用了动物毛发,故笔者猜测这可能是一顶暖帽的“顶戴”。我们经常听的一个词,叫“顶戴花翎”,“花翎”即孔雀羽毛,为皇帝御赐,通过翎管,插在“顶珠”之后,一般赏赐给功勋卓著者。这里顶戴有了,不见花翎,说明帽子主人未被皇家封赏。

最重要的,当然是这颗嵌在帽子顶部的“白色珠子”,即“顶珠”。顶珠是区别清代官职大小的重要标志,按照礼制,一品红宝石,二品珊瑚,三品蓝宝石,四品青金石,五品水晶,六品砗磲,七品素金。其实按照颜色更好区分,一品鲜红,二品粉红,三品蓝色,四品碧绿,五品透明白色,六品不透明白色,七品金黄色。七品一般并不使用真的黄金,而是多用铜替代,因此未锈蚀氧化之前,确呈金黄色,但时间长之后,大概率为青铜的感觉。这颗“珠子”白色不透明,材质系砗磲。所谓砗磲,其实就是海洋中一种贝类动物,因体型大,有“贝王”之称。其壳质厚重,洁白光润,白皙如玉,故在我国古代被认为是一种宝物。最早见于汉代《尚书大传》,书中记载一则“文王四友”用砗磲敬献商纣王,换回周文王的故事。使用砗磲顶珠,很显然这位武举人是一个六品官员,那安龙县龙山镇历史上真的有这样一位大员存在吗? 

砗磲顶珠 安龙县龙山镇发现 拍摄:丁萍

清乾隆时期,安龙县为南笼府署所在地,查阅南笼知府李其昌纂修的《乾隆南笼府志》,武举人共有6人,其中府城5个,为叶本支、景增、景瑄、王济渊、汤实伊,鲁屯1人,为李顺,未见王尚贤。清代六品武官,有正从之分,类似正副,在府县之地,称为千总,正为营千总,副为部千总,主要作为防守“营汛(可理解为重要乡镇)”的官员。按照南笼府当时配置(比朝廷规定约少一半),千总指挥250兵。其上为守备(五品),掌兵500左右,其下为把总(七品),约带兵60人。按照常规,一个六品官员,本地志书当有记载,但查阅《乾隆南笼府志》中的守备、千总、把总等职位,均无此人。嘉庆二年(1797),南笼府改名兴义府,安龙仍为治所,扩大查找范围,在张锳编篡的《咸丰兴义府志》中,也未发现王尚贤之名。

安龙县龙山镇龙头大山风光(拍摄:安龙黄复兴)

王尚贤所在的龙山镇,位于安龙县最北部,距县城约39公里,地处安龙、兴仁、贞丰三县结合部。乾隆时期,龙山镇属阿能十八寨范围,因其地位于府城之北,后称之为“北乡”。咸丰年间,北乡属兴义府亲辖三里之永化里(与县同级并列),辖四十六寨,其中一寨较大,称笼纳,境内横卧一列蜿蜒起伏之山脉,《咸丰兴义府志》依据寨名,曰笼纳山。志书有云:“绵亘数十里,丛林茂箐,中有一溪,源深流长,灌田数千亩。相传山中所生瓜果之属,人不可携去,携即不得归路。”聪明的乡人,用这种神秘的“咒语”,让这一地区良好的生态保持至今。笼纳山因主峰像一条巨龙昂首,民国时期改称为龙头大山,1932年,按贵州第三行政督察区公署令,安龙县于此设龙山镇,便因之得名。回到王尚贤,如果从志书上找不到,能否从龙山当地历史遗存上寻找呢,答案居然有。

贵州省博物馆新馆开放前,为展陈之需要,曾经在全省范围内征集文物,笔者与省博西线征集队在龙山镇就征集到一套贺姓家族地契,80余张,涵盖笼纳、半坡、坡桥、阿捧、江纳等寨,时间跨度从清康熙到民国,其中有一张为乾隆四十七年(1782)正月二十三日的“当契存照”,相当于地契文约,记录龙阿乃、龙阿二两兄弟因“账务逼迫”,将祖父遗下私田按“四十二千文(约合42两白银)”典当抵押给衙捧寨的贺博饱,契约很正规,有“凭中眼见(见证人)”,还有“硬保人(担保人)”。在“硬保人”一栏,除了龙氏的族内弟兄,王尚贤名字赫然在列。新鲜的是,按照惯例,为了让保人能够日后更好的履行职责,每位保人得钱二百文,而王尚贤后面的加号被涂抹,想必应该是作为公职人员,此钱不能收。

安龙县龙山镇乾隆四十七年“当契存照”。现藏贵州省博物馆

龙山镇村寨地名中,多有“岜”“纳”“者”“堵”等字出现,说明此地历史上为布依族聚居区。今天通过调查统计,龙山镇有62个寨子居住有布依族,是安龙县乡镇这一级,布依族分布最广的。明清以来,朝廷为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实行“改土归流”,即撤废少数民族世袭土官,改由朝廷委派并定期轮换的流官,但显然一刀切的做法受到少数民族抵制,难以执行,于是便有了“土流并治”的折中之策,即认可土官与流官共同治理地方政权,而在乡镇村寨这一级,还是多使用熟悉当地情况的地方官。譬如这套地契中,清代的正式称谓“把总”,契书上便写为“目把”,其中“目”,就来源于布依族的亭目制度。据王建生老人说,他们家是龙山本地王姓布依族,这个说法有旁证,笔者从另一张乾隆五十二年(1787)二月初十的地契中,发现一个保人叫王尚元,应该与王尚贤是同辈族兄弟关系。

王尚贤作为一个六品官员,是否武举人,暂无从知晓,但他作为布依族的青年精英,被满清政府栽培,并授予官职,守土一方,应无异议。只是因土官之身份,无论是有意或是无意,其被史册屏蔽,倒也暗合满清朝廷的大政方针,即“土流并治”只是权宜之计,长久来看,总是要“改土”完全“归流”的。只是谁也想不到,被志书遗忘的他,最终会以这样的方式走出来。

编辑

龙菊珍

责编

孔薇

编审

陈薇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