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贵州在《构建“六大体系”责任分工方案》中提出:提升农村综合发展能力,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2023年4月,贵州发布《贵州省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 (2023—2025年)》,强调要全力打造一批“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升级版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从“新农村”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从“建设”到“升级”……近年来,贵州因地制宜、因乡施策,大力整治村容村貌村设施、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坚持村寨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描绘贵州乡村振兴新图景。
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枧坝镇黄鱼村的千亩高粱种植基地美如画。人民网 阳茜摄
宜居
生态优先 治理有效
农村美不美,农民说了算。近年来,贵州以乡村自然环境为依托,充分了解村民生活所需,在绿色发展、生态优先的基础上合理整治村容村貌,大力补充村寨所需基础设施,让村民所居之处,飘花香、能休憩。
“路边的小花池种上了花花草草、菜园里有各种蔬菜,出门赏花、门口摘菜,环境美了,生活都提高了一个档次。”
“以前这条路是不到一米宽的泥巴路,每逢雨天一步一滑。现在变成了水泥路,走到哪里都干干净净,车辆进出很方便。什么都比以前好得太多,我们感觉生活得很幸福!”
……
行走在贵阳贵安各地乡镇,随处可见乡村新变化——乡村庭院、公路旁的小花池、文化墙、厕所、各类基础设施项目等一应俱全。
自2021年贵阳贵安实施农村“五治”工作以来,农村房、水、垃圾、厕所等各方面都得到了有效改善,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得以较大程度解决,更进一步地增强了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修文县扎佐街道高潮村村民的院落。查姜维摄
宜业
产业兴旺 农民增收
乡村振兴重在产业振兴。近年来,贵州通过党建引领、东西部协作等机制,持续扩大种植业、养殖业等村产业规模,拓宽村集体经济增收渠道,带动村民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条产业兴、村民富、乡村美的发展道路。
今年以来,莞铜协作小组在印江开展“我在贵州有个园”认捐认建活动,引入莞铜两地结对帮扶资金和社会捐赠资金,打造农村“四小园”(小茶园、小果园、小菜园、小公园),以本地村土地资源为依托,以市场化、特色化为导向,精准匹配企业需求和农村优势,打造特色“黄花园”、修建黄花加工厂、拓宽黄花销售聚道,将黄花由初级农产品变成了热销商品,预计今年可带动村集体增收20万元。
村民在加工黄花菜。田强摄
同时,农机下地跑、农具会干活,也为农民带来了极大便利,为农业产业发展加快了现代化的步伐。
剑河县南明镇,贵州第一个“水稻无人农场”,只需轻轻一按,无人收割机便可在稻田内按照事先规划好的路线完成整地、播种、插秧、喷药、喷肥、收获、运粮等工作,真正实现农业生产全过程全环节无人化作业。通过“云端”管理、“掌上”种田,传统人耕播种的农民得以从地里解放,土地利用率也能够有效提高,在确保粮食增产增收的同时,也实现了农业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
大型旋耕机在剑河县南明镇田间耕作。章雨、吴昌连、杨家孟、彭晓梅供图
和美
移风易俗 乡风文明
“和”是中华文明的追求,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是中国人历来的推崇。和美乡村中的“和”是内在属性,“美”是外在表现,也就是说,“和”是看不见的精神层面,“美”是看得见的物质层面,也就是说,与美丽乡村相比,和美乡村强调乡村塑形与铸魂并重,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基础上也注重精神文明。
下司古镇。凯里市委宣传部供图
有着“百节之乡”之称的凯里,借助优越的生态环境与多元璀璨的民族文化,吸引了各地游客竞相打卡。下司古镇、南花苗寨、季刀苗寨、锦绣曼洞、芦笙节、吃新节、爬坡节、苗年、侗年……传统村寨、传统民俗等在这里推陈出新,用古老的文化承载着现代的文明,凯里人将“和”运用得淋漓尽致,一系列村活动、村文化带来的村旅游,不仅让凯里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也将凯里之美向世界做了宣扬,打响了“苗侗明珠·和美凯里”的国际文旅名片。
甘囊香芦笙节。陈玮摄
而乡村的“和美”并不止体现在文旅活动中,更多的是在文明出行、讲究公德、崇尚科学、喜事新办等移风易俗中。
零彩礼,是许多人心中是难以打破的时代旧制,而纳雍县昆寨乡大寨村苗族村民李永文便打破了这一旧制。2022年1月19日,在昆寨乡大寨村,一场零彩礼嫁女颇受关注,为了减轻女儿女婿的负担,李永文夫妇坚决不收取彩礼。“我家是普通农民家庭,要一下子拿出十多万元的彩礼,不容易。所以我特别要感谢岳父母,感谢他们的善解人意,以后我一定要好好孝敬他们。”新郎罗德祥对岳父母表示非常感激。
2022年1月19日,纳雍县大寨村零彩礼嫁女夫妇与新婚女儿女婿合影。杨英、周啟刚供图
李永文夫妇对旧制的大破大立,为当地移风易俗开了一个好头,赢得了当地群众点赞,也获得了各政府单位送来的锦旗。诸如此例,在贵州开阳等地也一样存在。而且理应相信,在建设和美乡村的过程中,村民对移风易俗、乡风文明的概念会越来越清晰,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行动会越来越切实,也会有更多乡村文明新风尚的代表人物将贵州乡村建设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而持续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