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龙说夜郎丨兴义城东这座桥,称为木桥,却没有半块木头

动静原创撰文:龙虎
1681218000

以文物立足,以史料为盾,

虎视牂牁,鹰瞵万峰,解读历史。

兴义城的东面,有一条大致从北向南走向的河,北边上游发源于盘县老厂镇,南边下游汇入兴义则戎乡的长冲村红椿码头,是南盘江下游的一条主要支流。从前这条河靠近兴义的一段叫马别河,河边最大的集镇叫马别镇,镇边还有一座清代修建的马别桥,大概是兴义人跨过这条河,走过这个镇,就“驱马别城”了。曾经有离任的兴义知县咏诗:“烟云设色仰黎峨,马别桥头待言别”,这里的黎峨,就是兴义的别称。民国时期,“马别”改称“马岭”,一下就把别离故城的“意境”搞没了,但确实更加直观些。这里崇山峻岭陡峭的程度,通过今天“马岭河大峡谷”的名称,就能略知一二。两岸高耸的崖壁,流水飞泻直下,形成瀑布,蔚为壮观,成了风景。

兴义马岭河瀑布

从前兴义东出省城贵阳,必须要解决的难题,就是跨越马别河,有三条路可选。一是下游的“踩水渡”,这条路最近,离城三十里,就位于今天马岭峡谷的天星画廊景区。“踩水渡”是客居此地的财阀车旭华“捐资乐善”,并“诚邀诸人募化功德”,筹款修建。尽管号称“踩水”就可以过河,但实际仍是需要用船摆“渡”,如天公不作美,还时有“覆舟沉溺”者,故两岸百姓虽然可以顺路搭个便船“义渡”,但总要看天气的脸色,“倍加踌躇”。加上“两岸山路陡峭险仄,如羊肠鸟道”,故不是首选。二是乾隆二十五年(1760)修建在马别集镇的马别桥,虽然“意境”不错,可惜位居上游,路程较远,“通行相距六十里”,故也不是最佳路线。三是位于马别桥与踩水渡二者之间的木桥,具体位于今天马岭镇那白寨,古人云:“惟斯桥居中道,约四十里许,远近得中”,这样比下来,木桥是最适合进出兴义的路线,因此历史上有“兴义县城抵贵阳,共七百二十里,需经木桥”的记载。

木桥远景 姜仕勇 摄

木桥原名“纳必桥”。清咸丰《兴义府志》记载:“纳必桥在县城东二十五里。康熙时建桥,后圯,唯存石基”。按石质桥基的记载,大概率原始应该是一座石桥。“纳”和“那白寨”的“那”,都是布依话naz的音译,就是水田、稻田的意思,显然这里居住的,主要是布依族。道光二十五年(1845),云南通海进士汪自修从毕节知县调任兴义知县,时马别河上的三个进出通道,马别桥和纳必桥都已经被冲毁,只剩踩水渡出行,极为不便。汪知县新官上任,考虑到燃眉之急是去往省城的交通,便迅速“集公议置”,“第一把火”就是带头捐资修桥,因时间紧,资金有限,修的是一座简易的平梁式木桥,并易名“纳必”为“纳福”。纳福桥这个名字既保留了布依族的音译,又带有汉族同胞的祝福,颇有点民族融合的味道。

木桥 胡云江 摄

马别河湍急的河水,连石桥都挡不住,更何况木桥。五年之后,道光三十年(1850),湖北黄冈进士胡霖澍就任兴义知县。上任伊始,主张“兴利除弊,百废俱举”,积极培修城东笔山书院、城隍庙、东岳庙、文昌阁等一批建筑,做了一些对老百姓有益的事情,这其中也包括对已经冲毁的纳福桥重建。考虑到“千秋万代,万世不朽”,重建设计为一座单孔石拱桥。但桥还未建成,胡霖澍便丁忧回家,按祖训守制去了。咸丰三年(1853),胡霖澍复任兴义知县,继续建桥,并在桥头驿道砌筑碉楼,派员守护,当年大功告成。从“两山夹水,一线中流”的勒石碑铭看,可以想见桥的气势,当磅礴如虹。次年,意气风发的胡霖澍便官升兴义知府。奇怪的是,尽管《兴义府志》有明确记载,纳福桥由“知县胡霖澍改建石桥”,但老百姓还是一直习惯称之为木桥,直到今天。

关于木桥最重要的历史记录,出现在同治四年(1865)农历四月。贵阳教区主教胡缚理派出助手任国柱,以抚和白旗军的名义前往兴义,行至此桥,被以兴义刘氏为首的地方团练阻杀。探求个中原委,这和当时整个贵州“反洋教”不无关系。1858年《天津条约》和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外国传教士得到庇护,取得“传教特权”,于是蔑视官府,强买民地,无端挑衅之事件,时有发生,激起公愤。贵州提督田兴恕更是因斥责教会“肆行无妄,心实叵测”,被撤职发配新疆。田兴恕曾任安义镇总兵,时兴义团首是刘氏家族的长兄刘官箴,官居安义镇左营游击,也算田兴恕的老部下。一方面替老长官颇为不平,另一方面,地方势力也非常反感洋教士肆无忌惮的蛊惑民心,因此刘氏在桥头以“屏黜异端”为名,将教徒阻杀于兴义之外,也就顺理成章了。

我们今天看见的木桥,其实也是刘氏捐资修建的。当年兴义知县胡霖澍梦想能“千秋万代”的石拱桥,最终没有“万世不朽”,同治年间便被冲毁。光绪十九癸巳年(1893),兴义首富刘氏家族捐资倡议,再次修桥。这次修建耗资巨大,尽管依然为单孔石拱桥,但主净跨达到22米。两侧桥肩部位,设置有直径约3米的泄洪孔,这种桥肩部带有泄洪孔的,称为“敞肩”,因此这是一座标准的“单孔敞肩式石拱桥”。同时,为防止桥被水冲毁,还在两侧山坡修筑有专门的护坡泄水渠,渠宽1米以上。桥基更是从原来的位置提升数米,建在山腰,矢高达到37米,非常壮观。除了科学的防洪设施外,风水观念也不能少,在桥心正中的龙门石,镌刻一幅太极图,大概意思就是希望木桥能够以柔克刚,应付凶猛的洪水吧。

桥肩泄洪洞 姜仕勇 摄

编辑

龙菊珍

责编

李佳

编审

莫梅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