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贵州明清学霸丨疏请贵州乡试开科的田秋

动静原创撰文:厐思纯
1761569880
动静原创


贵州地处西南一隅,过去由于丛山阻隔,信息闭塞,曾被中原视为“蛮夷之地”。为什么贵州被历代中原士人视为蛮夷之地呢?这与所处的区位、复杂的地理环境、原住民文化素质,以及历代中央王朝对西南边疆的开发经营有关。《黔书》曰:“天下之山聚于黔,其山磊落峻拔。”说明贵州关山阻隔,信息闭塞,是造成贵州经济、文化落后的主要原因。

据《贵州教育志》所载:宋代贵州始有一所书院,元代有几所官学。到了明清两代,官学、书院、社学、私塾勃然兴起,其中的原因与中央王朝经营西南及重视文教的政策有关。贵州思南人田秋上疏朝廷,恳请在贵州开科乡试,亦有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

田秋,字汝力,号西麓,明弘治七年(1494)生于贵州思南府水德江司(今德江县)。正德五年(1510),田秋中举,四年后赴京会试,中甲戌科(1514)进士。当时,田秋年华双十,风华正茂,被人视为青年才俊。

嘉靖元年(1522),田秋进入仕途,先后任福建延平府推官、直隶河间府推官京城户科给事中(谏官)、礼科左给事中、吏科左给事中、户科都给事中。嘉靖十五年(1536)十二月,田秋升任福建布政司右参政,之后相继升任四川按察使、广东左布政使。

在任谏官的八年中,田秋敢言直谏,颇有建树。他曾上疏朝廷弹劾派往云南胡作非为、横行霸道的宦官;又针对“内府监多冗食,太常寺多冗役,光禄多不经(不遵守成规定法)之费”等弊病奏请裁汰;又建议朝廷在“郊外祭典不应侵迁民冢”“。

田秋一生对故土怀有深厚的感情,尤其关心家乡的文教事业。入仕后,他常常对贵州文教落后的状况反复深思,想到自己早年奔赴数千里外的云南昆明乡试时的情景,行途所经历之艰难苦楚,不禁黯然神伤。

他实在想不通的是,贵州自明永乐十一年(1413)建省后,已成为中央王朝的第十三个行政省,然而贵州仍然没有贡院,乡试仍须到周边省份去考。贵州乡试时而附于云南,时而附于湖广,时而又附于云南。作为朝廷命官,田秋认为不能让这种现象发展下去,否则愧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愧对家乡的父老乡亲。

嘉靖九年(1530),田秋上《请开设贤科以宏文教疏》,恳请朝廷在贵州设立贡院开科乡试。在奏疏中,田秋首先表达了贵州士人的心声:“远方人才,正如在山之木,得雨露之润日有生长。

田秋以明代建国之初两广共一科场,其后各设乡试逐渐增加名额为例,说明这些举措导致了两广今天“人才之盛,比于中州”的盛况。田秋进而言之:如果朝廷在贵州设科乡试,更加能够激励贵州士人勤奋向学,谁又能断定将来“云贵又安知不如两广之盛乎”?

田秋上疏朝廷的事得到贵州巡按御史王杏的大力支持。王杏继田秋之后亦上疏朝廷,恳请朝廷在贵州开科乡试。田秋和王杏的努力终于使朝廷改变了政策。嘉靖十六年(1537),贵州历史上首次乡试在贵阳贡院举行,并得到二十五个举人名额。

贵州乡试开科是贵州文教史上的一件大事,可说是功在当代,泽被后世,贵州以后的文化、教育,乃至政治经济产生深远影响;务川、安顺、印江州学府学的建立,对全省各地的官学、府学、书院、私塾的勃然兴起有着引领作用。

二十年后,贵州人才勃兴,比于中州,令国人为之惊叹。据乾隆《云南通志》和《贵州通志·选举志》所载,明宣德壬子科(1432)之前,每科乡试贵州士人中举者不过一人而已,正德庚午科(1510)后,贵州中举人数有所增加,最多时达二十一人。中进士者寥若晨星,仅三十五人;而开闱后一百年间至明末,则出了八十二人,而举人达七八百人。如此迅速的增长,无疑与田秋的两个奏疏有关。

贵州首次开闱,录取了二十五名举人,之后逐科增多,最多时达四十名。如此佳绩,极大鼓舞了贵州士人,使之对前途充满了希望。举人的名额增加了,中举的机会相应增多了;考试的地点在省城贵阳,无疑对过去无力、无钱的贫寒士人来说是个福音,从此不必赴外省参加考试,在省内应试既省力又省钱,大多士人有能力应付。

田秋所书:黔中砥柱 张运典/摄田秋一生关心桑梓,晚年归乡后卖田以供试卷费用,以此鼓舞家乡士子向学之风;建先祠,置义田,以赡同族之不能婚葬者;治桥梁,设药局,以济乡之不能医药者;建府城垣,以培家乡人文;针对乡人信鬼、信佛的陋习,尽力疏导,遂使民风为之一变。

嘉靖三十五年(1556),田秋病逝于家乡,时年六十。

编辑

范洋

责编

李柏杉

编审

熊莺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更多
已经到底了
这里还没有新评论~
0/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