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毕节市一个洞中的篮球场走红网络,还登上了人民日报海外版,这个篮球场有什么特别之处?动静记者带着大家去一探究竟!
先来看看网红球场长啥样?
这个球场位于毕节市纳雍县猪场乡新春村后山一个天然溶洞里,长28米、宽15米,符合国际篮联标准。
有两个天然出风口,空气流通又不受下雨影响,还安装了四盏照明灯,采光充足。
看这“装修”,天然去雕饰
最重要的是,这个球场冬暖夏凉,仿佛自带中央空调!记者来到球场的时候,室外温度27℃,但在溶洞里却十分凉爽。有多凉爽?有图为证:
不仅不热,观众甚至还觉得有点冷
专门出去晒太阳补充热量的记者最终还是瑟瑟发抖穿上了外套
球场上打球的村民不少,男女老少全都有。
球场上的小运动员
村民胡维介绍说,这个村的人一直都很喜欢打篮球,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就有了篮球队,不过村里的土地大部分用来发展产业,一直缺乏专门的活动场所, 2016年,有村民提议把后山的天然溶洞改造成篮球场,获得了全村一致赞同。
村里第一代“篮球运动员”,现在都已经80多岁了
第二代“篮球运动员”,活跃在八九十年代
村民自发集资了88766元修建资金,篮球场在2016年2月动工了,后来村集体又赞助资金45600元、毕节市扶贫办帮助对接对口帮扶资金十万元,历时两年多,2018年底篮球场修建完成。
全村共800多人参与篮球场修建
“大家都很积极,有些村民手中不宽裕就捐100、200元,或者投工投劳,有贫困户、有五保户、80多岁的高龄老人都有。”新春村副支书刘茂杰说,溶洞底部原本是一个8米多深、约三层楼高的大坑,为了修建篮球场总共填了4000m³土石方,“工程量其实很大,但是大家都愿意修,现在大家对生活、对娱乐的要求有很高的提升,必须有一个好的平台丰富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提高大家的精气神。”
80岁的张开学是村里最早的一批篮球运动员了,也是提出改建溶洞的发起人之一,全程参与了篮球场的施工管理工作,球场建好后村里给他颁发了最佳贡献奖。
“我们这一代人62年的时候就开始锻炼打篮球,80多岁了身体都还很硬朗,增强锻炼,把身体素质强壮起来,非常有必要。”张开学告诉记者,修建溶洞篮球场其实是几代人的心愿,早在几十年前就有人提出了,如今终于有能力实现,让村里的老人们都很感慨。
张开学说,其实修建溶洞篮球场还有特别的意义,村里一直流传有祖辈在溶洞和土匪做斗争、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故事,“那个老人叫做尚国文,他很有骨气,非常英勇,所以我们现在修好了这个岩洞,也就是继承了这个精神,现在是平安时代没有土匪,我们仍然要靠我们自己的勤劳和勇气,和懒惰做斗争,和贫困做斗争。”
球场一建好,新春村就成立了“溶洞俱乐部”,今年春节还举办了新春运动会。
“不仅仅是篮球还有拔河、象棋比赛,周围好几个村寨、还有别的乡镇的都来,比了4天。”村民胡永安说,“现在打篮球的人更多了,观众也多,有时间都不去喝酒打牌了,全来俱乐部活动。”
猪场乡篮球队与龙场乡篮球队展开友谊赛
不仅裁判、记分员齐全,还配有现场讲解员
如今新春村的溶洞篮球场十里八乡都闻名,附近乡镇的乡亲经常过来打友谊赛,还有不少外省人慕名而来,村民说起来全都很自豪。
“大家计划着过两年手头宽裕了还要把球场改造成塑胶场地。”村主任尚伦华高兴地说,“虽然我们现在脱贫攻坚还在路上,但是村里人都很有干劲,通过运动、通过团结、通过交流,大家眼界放宽了,看到大家有这样大的积极性,我们对脱贫攻坚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