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美食和美景相伴,旅途和人生都难称完满,有机会的话,最好不要错过。在“逛吃贵州”的青绿山水、寻常巷陌,有一个看得见、遇得到、闻得着、吃得上的贵州等你来。
看到眼馋处,便是出发时。
节气小雪过后,阴雨不断,温度渐低,天气算是比较稳定地冷下来了。而贵州人过冬,离不开一个沉着贴心的老朋友——铁炉子。
烧煤生炉子固然是陈年往事了,不安全、不卫生,带来很多环保问题,城市里早已绝迹,我曾在一篇旧文中写到:
说起来,入冬的妙处之一,便在于围着炉子可做不少事。可供回忆者正多,吃火锅不过是其中一桩。犹记幼时,天气渐寒,周末得空,将闲置了大半年的铁炉子安放好,取暖煮食,便都是它了。贵州人喜食糍粑,宵夜时,切几块拿火钳架在炉子上,受热后,等它一点点膨胀起来时,也就烤熟了,烫得拿不住,小朋友称之为“壮猪儿”,形象无比。炉灰塘则适合洋芋或者红薯待着,提前几个小时放进去,用其余热慢慢煨熟,剥开皮来,又面又香,多少年没有吃到了。我母亲还喜欢煮一点茴香豆,抓一小把,炕在炉子上,一边看书一边拣来吃,多枯燥无味的课本也能就着读下去。
……
不烧铁炉子几二十年矣,许多乐趣,因此随之失去。我的朋友付丹兄,聪颖肯动手,发明他的自家品牌“富炬”电炉,据说如今是贵州第一大生产商,方便清洁,多少弥补缺憾。记得某次在他家吃青菜牛肉火锅,客人太多,他不慌不忙,搬出好几个电炉子排起来,得意洋洋,“一代二代三代……产品,都在这里,还怕不够坐不成”。
炉子的最佳用途,除了围坐取暖之外,便是火锅。而典型的贵阳式家庭火锅做法,异常简单火爆——肥肉先下锅,煸炒出油,加入适量的糍粑辣椒、蒜头、姜片,炒至出香,就可以开煮了。特点是水不能多,辣椒和油要充足,近于干煸那样子,配上各家自制的特色蘸水,吃下来保管你眼泪、鼻涕、汗水齐飞,不痛快不罢休。
上个星期,敝处请来中国气象局首席专家、央视天气预报首位主播宋英杰做客孔学堂,以“关于二十四个节气的二十四个问题”为主题开讲。晚上请他便餐,就是一味酸菜肉圆子火锅。
宋先生一边吃,一边点评,说是节气与食物息息相关。完全同意,立马下锅一把豌豆尖,稍煮即夹起飨客。不单是因其应季而已,此物娇嫩,不堪久煮,旋烫旋食,方可保留其鲜甜滋味。
一顿饭吃下来,宾主尽欢,鄙以为,至少有一小半,是这热腾腾的火锅建功。君不闻,食界老前辈汪朗先生,也即是名作家汪曾祺的公子,其文章《杂涮火锅》中有警句云:“火锅之中各种成分难分高低贵贱,大家同在一锅,只有和衷同济,各展所长,方能最终造就美味。”
这个冬天,我所供职的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还推出了一个带着暖意的“微孝行动”,我在倡议书中写到——
所谓“微孝”,是常回家看看,陪父母围炉聊天;
所谓“微孝”,是时时惦记着,跟父母嘘寒问暖;
所谓“微孝”,是几世同堂,与父母共享天伦之乐;
所谓“微孝”,是忙中偷闲,带父母外出走走看看;
所谓“微孝”,是心中牵挂,帮父母实现一点小小的愿望;
所谓“微孝”,是珍惜岁月,感恩与父母共度的每一段时光……
孝孙有庆,报以介福。希望我们的倡议,能引起您的共鸣。
看见没有,排在头里的就是陪爸爸妈妈“围炉聊天”,要是能吃上一顿火锅,那就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