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践行嘱托十年间丨黔西化屋村:富了、美了、热闹了

动静原创
1658105100

这是牛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赴贵州考察调研并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的场景。2021年2月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毕节市黔西县,走进新仁苗族乡化屋村看望乡亲们。村文化广场上,乡亲们正在开展春节民俗活动,打起鼓、吹芦笙,载歌载舞,唱起了欢快的苗家迎客歌。总书记的到来,让这个在乌江边的苗族村寨一片喜气洋洋。

谈到当时的场景,苗族村民赵玉学至今仍记忆犹新。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家,仔细察看生活居住环境,同赵玉学一家制作当地传统节日食品黄粑,并聊起家常。总书记祝福赵玉学一家日子越过越幸福甜美。

今年41岁的赵玉学,原来住在不通水、不通电、不通路的麻窝寨,住的是木板墙石棉瓦房,一家5口靠耕种几亩贫瘠土地生活,孩子到化屋小学上学要走约一个半小时的崎岖山路。

2017年4月30日,在国家扶贫政策帮助下,化屋村麻窝寨实现整寨搬迁,34户苗族村民集体搬迁到箐口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赵玉学和其他村民都住上了二层小楼,水电路都通到了家。

黔西县把化屋村易地扶贫搬迁与加快产业发展相结合,依托当地苗族服饰传统制作技艺,扶持发展苗绣扶贫车间生产苗族服饰,瞄准当地特有的乌鸡优质品种,扶持搬迁户发展乌鸡养殖,利用河谷温湿气候扶持发展大棚蔬菜花卉种植,多渠道助力苗族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如今,赵玉学家和其他村民一样,在家门口有产业,在扶贫车间有就业,既能兼顾家庭又能增加收入,日子越过越幸福甜美。

离赵玉学家直线距离约100米左右便是化屋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民族刺绣扶贫车间,它的创办人就是杨文丽和她的爱人。

化屋村的苗族人口占到了98%,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苗绣又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史书”。化屋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善刺绣手艺。杨文丽夫妇创办的这个车间,从最初的10人团队、5台刺绣机,发展到如今的30多个员工、20多台机器,2020年产值100多万元。

杨文丽介绍,苗绣分手工绣和机绣。一件手工绣的“歪梳苗服饰”要卖到上万元。为了紧跟年轻消费者的市场,杨文丽尝试直播带货。开始的时候人不多,后来观看的人越来越多。如今,车间的苗绣成品有近70%是通过直播带货销售出去的。一场直播,杨文丽销量最好的时候能卖十几套民族服饰,交易额达到5万元。

图片来源:新华社

化屋村变了!风景优美、产业兴旺,民族特色刺绣、生态养殖乌鸡、经果林套种中草药、乡村旅游业等产业风生水起。

化屋村热闹了!即便是工作日,来访游客依然络绎不绝,到周末,化屋村就像过大年。2020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但化屋村仍接待游客3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800多万元。

化屋村富了!2007年,化屋村人均年收入不足1000元;2019年,人均年收入突破10000元。

记者

刘泳林

编辑

刘泳林

责编

飞宇

编审

侯莹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