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灵山秀水,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省内很多少数民族聚居地,有一群离退休干部,他们退休不退岗,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积极投身传承民族文化工作,在新的岗位上发挥余热。
焕新布依诗词传统 让诗意永存
“粟绿千波藏日月,稻香十里煮山川。国施善政村民富,再著城乡锦绣篇。”读起自己写的诗,73岁的罗锦峰激情澎湃。这首诗被收录在望谟县新屯村出版的第一本诗集《新屯村诗词选》中。“我们新屯村是布依族聚居地,也是诗词之乡,民族文化浓厚,我2010年退休后回到村里,组织村里的乡贤,收集散落在民间的新屯诗词歌赋,先后编辑出版了《新屯村诗词选》《新风屯韵》《新图织梦屯景入诗》等诗集。”罗锦峰说。
罗锦峰和他写的诗词
罗锦峰曾任望谟县长,如今,他是望谟县新屯街道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这支全省第一个阵地设在村的退休干部党支部,党员平均年龄63岁。在以诗词之乡闻名的新屯村,退休干部党支部成立“知春诗社”,积极开展诗词创作培训,培养了一批农民诗人。
黄娟娟正在为参观人员讲解布依学生作品
2014年,新屯街道中心小学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聘请了罗锦峰等一批老干部、老教师来为学生授课,教学生们布依说唱、布依童谣、民族刺绣等。望谟县新屯村(校)关工委副主任黄娟娟说:“请他们来授课,能让学生们继承发扬民族文化,知道如今幸福的生活从何而来。”
传习台江苗族歌舞 让民众和睦
台江苗族歌舞传习基地里传来歌声、欢笑声,台江县苗岭民间助学会会长、台江县苗族民间歌舞协会党支部书记张文英和会员们正载歌载舞。张文英曾是台江县政协副主席,退休后组织成立了传习基地,除展示苗族歌舞文化外,这里还是台江县老年大学、县文化馆长期教学点和民族团结教育基地。
张文英(一排左五)正在台江苗族歌舞传习基地里排练
“台江人民培养了我,教育了我,组织给了我机会和平台,我永远都要忠于党,忠于台江苗族人民,为人民做贡献,为年轻人留下乡愁的印记。”张文英说起话来字字铿锵,做事同样雷厉风行,退休后,她多次参加台江苗族姊妹节的筹备工作,先后到全县9个乡镇(街道)、46个村、社区以及各学校开展民族歌舞文化传承保护培训。在加入关工委后,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争取各方支持,筹集到捐资助学资金500多万元,惠及全县贫困学生5000余人次。
回忆起退休工作的趣事,张文英笑着说:“之前有两个寨子经常有小矛盾,有次组织一场民族表演活动,这两个寨子积极报名参加,寨子的人说,‘张老主席,我们不打了,我们要团结起来,一起办好活动。’这就是民族文化的力量,民族文化把大家联系到一起,让大家和睦了,自信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挖掘深厚苗文化 让民族共繁荣
雷山县西江民族小学坐落在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内,校内建筑设计极具苗族风情,学生们学唱苗族歌也是该校的传统课程之一。退休干部杨耀奎是民族文化进校园的苗族歌老师,他说:“我们教唱苗语歌,第一语言是苗语,还要翻成汉语,翻成英语,苗汉英对照,让苗语歌更有生命力。”
杨耀奎正在教学生唱苗歌
杨耀奎是雷山县土生土长的苗族人,36年的工作履历中,他从教,从政,从教,再从政,曾任雷山民族中心校长、雷山民族职业中学校长、雷山县副县长等职。因为对苗族文化的热爱,他退休后发挥余热,积极投身苗族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工作,任雷山苗学会会长期间,组织创办《苗学刊物》,带领一批民间学者研究苗学,弘扬苗学。
2016年成立的西江千户苗寨文化研究院,存放着雷山苗学会的部分研究成果,这里还设置了西江讲堂、同心苑、传歌堂等,西江苗寨青少年们在这里接受语言文字、优秀民歌、非遗技艺等民族文化传承培训。杨耀奎说:“研究院建立在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内,目的也是想通过景区这个平台,与更多来西江的游客分享我们的民族文化,让更多民族了解苗族,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
贵州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局局长龙丽红说:“我省有老干部约40万人,其中少数民族老干部近10万人。我们组织老干部开展(政策宣传)“同声传译”、民族文化进校园,研究和保护民族文化,塑造更多传承民族文化的老干部先进典型,大力弘扬民族文化。”
记者:李诒瑞(见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