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诗不可说丨淡黄杨柳又催春,袅袅娉娉情依依

动静原创撰文:孙秀华
1615946400
积分商场

当我们谈起“杨柳”,我们是在@杨树和柳树。然而,古诗文中的“杨柳”其实都是指柳树,且往往是指垂柳。

是真的吗?是真的。

丰子恺先生的《杨柳》一文能给我们解开疑问。文章开篇第一句就是“因为我的画中多杨柳树,就有人说我喜欢柳树……”这里,很显然,丰子恺的观念里“杨柳树”=“柳树”。接着就在第一段里又说,“……看见人们在湖边种柳,我向他们讨了一小株,种在寓屋的墙角里。因此给这屋取名为‘小杨柳屋’”。看清楚了吗,因为讨要来一棵“柳树”种上而把屋子命名为“小杨柳屋”,这是“柳树”=“杨柳”的活例证。丰子恺出生于晚清,早先接受传统教育,他的文章里还是这样正统的“杨柳”观念,由此上溯,丰子恺先生“杨柳”观念的来历正是几千年来的丰美古诗文。

丰子恺遵义执教80周年纪念展展出的作品

再印证一下。成语“百步穿杨”大家都是知道的,典故出自《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对此,《史记·周本纪》也加以记载。唐代李涉《看射柳枝》诗云:“万人齐看翻金勒,百步穿杨逐箭空。”大家注意到没有,明明射的是“柳叶”“柳枝”啊,却叫做“百步穿杨”——对于古人而言,“杨”“杨柳”“柳”三者往往是一致的。最早收录于《汉书·艺文志》的“辞书之祖”《尔雅·释木》载曰:“杨,蒲柳。”清代郝懿行《尔雅义疏》注解说:“《诗》言‘杨柳依依’‘有菀者柳’‘东门之杨’,皆一物耳。《尔雅》柽、旄、杨通谓之‘柳’,蒲柳又谓之‘杨’,是皆通名矣。”

“杨柳”入诗,最早见于《诗经·小雅·采薇》第六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诗中的“依依”是指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贯注了将士常年征战在外的思乡之情、悲伤之感、凄凉之哀!由此,依依杨柳含情,飘拂千载春风。

图片拍摄:邵小芮

唐代温庭筠《菩萨蛮·满宫明月梨花白》下片词曰:“小园芳草绿,家住越溪曲。杨柳色依依,燕归君不归。”词写闺情别怨,音促语婉、造语精工、密丽浓艳。“越溪曲”是西施浣纱处,“家住越溪曲”是美女自比西施,或本词即为西施拟言,以西施口吻历数“芳草”“杨柳”以及燕子已然归来,这样的描写集中地把思绪凝结在对“君不归”的哀怨上来。真是芳草萋萋,杨柳依依,燕舞翩翩,佳人寂寂。至宋代,谢克家有首词作在“春”“柳”“燕子”“思归”等文学意象上,遥遥回应了温庭筠。谢克家《忆君王·依依宫柳拂宫墙》词曰:

依依宫柳拂宫墙,楼殿无人春昼长。

燕子归来依旧忙。

忆君王,月破黄昏人断肠。

而写柳色青青时节思妇盼归主题的诗歌,《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是最早的一首,温庭筠《菩萨蛮·满宫明月梨花白》或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这首诗的影响。《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诗云: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但这首诗的女主“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曾是卖唱的歌女,现是游子之妻——这就把“柳”与“倡家”做了链接。后世出现了“章台柳”的说法。所谓“章台”,据《汉书·赵尹韩张两王列传》,章台街为汉代首都长安的街名,街上多妓馆。张敞作为“京兆尹”,首都最高行政长官,曾“走马章台”。后“走马章台”指涉足娼妓间,追欢买笑。

南北朝时南朝梁代费昶《和萧记事春旦有所思》诗云:

芳树发春辉,蔡子望青衣。水逐桃花去,春随杨柳归。

杨柳何时归,袅袅复依依。已荫章台陌,复扫长门扉。

独知离心者,坐惜春光违。洛阳远如日,何由见宓妃。

这是较早地写明了章台之柳袅袅依依。

图片来自黔西县融媒体中心

据唐代孟棨《本事诗》和唐代许尧佐传奇《柳氏传》记载,天宝进士韩翃与其妾柳氏离乱,韩翃派人寻找柳氏,并赠以《章台柳》诗曰:“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亦应攀折他人手。”而柳氏答之曰:“杨柳枝,芳菲节,所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而接下来他们的故事还很曲折,史实背景即安史之乱。韩、柳传奇的影响很大,可能因为还是个大团圆结局,比较喜闻乐见。后世遂以《章台柳》为词牌。

但其实,唐代人诗写章台杨柳的含义是明确的。唐朝开元进士崔国辅《少年行》诗云:

遗却珊瑚鞭,白马骄不行。

章台折杨柳,春草路旁情。

诗句字面的意思是,那装饰着名贵珊瑚的马鞭遗失不见了,白马因此不服管教不肯奔跑(我信你个鬼哦)。于是,只好在章台街上折下柳条来当马鞭,顺便看了下风景,见那春草青青十分可爱。而联系上文韩翃与柳氏“攀折他人手”“纵使君来岂堪折”的话,在章台折柳,也即眠花宿柳。

而一般意义上的“折柳”或“折杨柳”,是指离别、留别。隋代江总《折杨柳》诗曰:“万里音尘绝,千条杨柳结。不悟倡园花,遥同羌岭雪。春心自浩荡,春树聊攀折。共此依依情,无奈年年别。”唐代王之涣《送别》诗云:“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因此,折柳送别、折柳赠别已然是社会风习。不仅隋唐如此,往上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南朝徐陵《折杨柳》有云:“袅袅河堤树……妾对长杨苑,君登高柳城。春还应共见,荡子太无情。”北朝乐府《梁鼓角横吹曲·折杨柳歌辞》(五首其一)歌曰:“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其中的“吹长笛”一语,也再次表明这样的歌谣属于“横吹曲”。也就是说,北朝乐府民歌里,已早早地在歌唱着临别折柳的民风民俗。诗仙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云:“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此诗里的“折柳”,显然是指玉笛曲中的“折杨柳”歌,其含义同王之涣《凉州词》之“羌笛何须怨杨柳”。明乎此,知道了这样的文化背景,则更能理解王维《送阮二使安西》“客舍青青柳色新”一句,非但作为画面背景鲜明生动,实则深涵挽留故交的情谊,寄予着对朋友美好的祝愿。


图片来自黔西县融媒体中心

以写美女的手法写柳树,有唐代贺知章《咏柳》诗朗朗上口:“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而现在以“杨柳”为比夸赞美女,大概还有“柳叶眉”“杨柳细腰”等说法。而这个杨柳细腰,当然是比A4腰更有意蕴的说法啦。唐代诗人唐彦谦《垂柳》诗云:“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看到没,古人诗里的杨柳腰“有情”且“轻盈”,这样的风情万种,“A4”是没法表达出来的哦。

而比杨柳细腰更风情万种的是“小蛮腰”。“小蛮腰”也是杨柳腰,典故出自唐代孟棨《本事诗·事感》:“白尚书姬人樊素善歌,妓人小蛮善舞。尝为诗曰:‘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文中的“白尚书”是指白居易。印证以白居易《天寒晚起引酌咏怀寄许州王尚书汝州李常侍》诗句“四海故交唯许汝,十年贫健是樊蛮”,则“樊蛮”二人,歌姬樊素、舞姬小蛮长伴白居易身边至少十年之久是可信的。白居易“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这两句诗也就是“樱桃口”“小蛮腰”的来历了——所以,把广州的那个地标高塔叫做“小蛮腰”也算是颇有风情了。

唐代诗人刘禹锡有首《竹枝词》脍炙人口:“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首诗很有民歌风味,最后一句还用了谐音梗。无情还是有情?有情还是无情?友情还是有情?爱真是让人(头大)(头秃)头疼啊。

非但如此,刘禹锡还写有《杨柳枝词》组诗九首,也是学习民歌创作的硕果,是“新翻《杨柳枝》”。组诗摹写古往今来杨柳的典故,抒发名士游子、文人墨客的情怀,思想内涵丰富,向来为人称道。宋代黄庭坚《山谷题跋》推崇说:“自为齐梁乐府之将帅也。”刘禹锡《杨柳枝词》其九诗曰:

轻盈袅娜占年华,舞榭妆楼处处遮。

春尽絮花留不得,随风好去落谁家?

诗句的意思是,柳条轻盈袅娜,有着美好的年华,舞榭和妆楼处处在她的遮掩之下。而春去匆匆,柳絮飞扬,随风飞去,不知花落谁家。这是一首“杨花”诗,而古人所谓“杨花”,一般是指纷纷扬扬的柳絮。唐代杨巨源《杨花落》诗有云:“北斗南回春物老……偏惜垂杨作春好。此时可怜杨柳花,荥盈艳曳满人家。”诗里的“垂杨”显然就是垂柳,故而“杨柳花”能“满人家”,则指柳絮乱飞,扑满人家。

图片来自网络

写杨花的名作,当首推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这是豪放词人苏轼的极致婉约之作。词写思妇伤春,咏物拟人,缠绵多态。“萦损柔肠,困酣娇眼,随风万里,寻郎去处,是写杨花,亦是写思妇,可说是遗貌而得其神。”篇末“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是为人推崇的名句,堪称神来之笔。

宋代陆游有首《鹧鸪天》词有曰:“淡黄杨柳又催春。”是的,“五九六九,沿河看柳。”春天就是这样,仿佛就在柳树枝头,就在那含笑的柳芽,就在那舒展的柳丝,就在那袅袅娉娉情依依的柳树,就在那飞飞扬扬迷人眼的柳絮……花落花又开,春去春又来。“画船红日晚风清,柳色溪光晴照暖。”欧阳修《玉楼春》词云:“青门柳色随人远。望欲断时肠已断。洛城春色待君来,莫到落花飞似霰。”是哦,年年柳色新,莫负春光美!

编辑

曾璐

责编

飞宇

编审

陈薇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