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味书屋丨百年党史·天天学习——贵州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四)
00:00 / -(来源:《中国共产党贵州历史》)
1932年9月,中共黔桂边委举行会议研究工作,会议认真分析了贵州的局势,认为贵州军阀混战,无力顾及贞丰、册亨、罗甸等边远地区,加之当地少数民族首领和地方实力人物拥兵自重,受编不听调,是开辟黔边新区的大好时机,但必须做好当地实力派人物的统战工作。
会议决定结合黔边的实际情况,做王海平等当地实力派人物的统战工作,争取他们的支持,扩大革命力量,开辟黔边新区,打开进入黔西南地区的通道。黔西南布依族上层人士王海平同情革命。1930年红八军一纵以“广西兄弟”的名义到王海平地盘休整,王海平曾资助银元两万块。红八军一纵驻黔近半年后返回广西,王海平未将红八军一纵的行踪透露给黔、桂当局。中共黔桂边委通过王海平部连长罗川源的关系做争取工作,王海平再次同意“广西兄弟”到其地盘驻扎。
1933年后,在黔桂地下党的帮助下,办起了板陈兵工厂和创强小学。兵工厂为黔桂边革命力量补充了武器弹药。创强小学为中国共产党开展活动,进行抗日爱国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共黔桂边委为了更好地开展黔西南地区的工作,充分利用王海平在少数民族中的地位和社会关系,团结和争取少数民族自然首领和知名人士,不仅与他们加强了联系,团结起来共同对抗国民党军阀,而且他们用自己在本民族中的地位和影响对中共黔桂边委的活动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
积极开展武装斗争,是中共黔桂边委、黔桂边革委开辟和拓展黔西南地区的重要工作内容,也是其赖以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基础。中共黔桂边委将红军独立第三师第六十三团余部与王海平下辖的罗川源部组成红军黔桂省边独立营(对外称护商独立营),罗川源任营长,韦国英任副营长,牙永平任第1连连长,全营约200余人,部队独立自主,军饷由王海平提供津贴。
1936年秋,右江上游中心县委为加强中共黔桂边委的工作,派出大批干部到板陈工作,原红七军营长韦运祥率部分红军战士到达板陈,在中共黔桂边委的努力下,王海平再次同意将“保商队”与韦运祥部合编为黔桂省边护商大队,韦运祥任大队长,部队约百余人枪,驻扎在南盘江下游一带。
中共黔桂边委领导的革命武装,一方面,负责南、北盘江下游和红水河上游一带的水上保商工作,收取保商费,为党组织筹集活动经费;另一方面,针对黔桂边地区山高林密,交通不便,土匪多的特点,积极开展剿匪惩恶的武装斗争。
正是中共黔桂边委的团结、争取工作所取得的成效,使黔桂边区得以在板陈站住脚,并以此为中心,在黔桂边的贞丰、册享、罗甸等地坚持斗争达数年,党领导的各项工作及武装斗争均获发展,这一地域也随之成为滇黔桂边区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