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贵州文化老人 | 逆境中王阳明看贵州——《贵州开发史话》选篇

动静原创贵州省文史研究馆
1620612000

如果你身处政界,不妨把此书看作治黔史鉴;如果你是旅行者,此书可助你探究贵州文化的涓涓源流;如果你是思考者,此书将引发你对贵州的重新审视;如果你是贵州人,从书中可听到先辈筚路蓝缕创造高原文明的悠远足音。

——刘学洙

逆境中王阳明看贵州

站在我们面前的,其实有两个王阳明。一是高踞圣哲殿堂的王阳明,一是融入民间草根的王阳明。读王阳明,前者是阳春白雪读法,后者是下里巴人读法。王阳明的贵州情,便是后一种读法。这个平民化的王阳明,与百姓血肉相连,可亲、可爱。比起他的“心学”哲理,更贴近现实,贴近人民,更体现“阳明工夫在世上磨炼”,更展现其人性光芒。

距今500年前,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兵部主事王阳明,因仗义抗疏宦官刘瑾残害忠良,被廷杖四十,系狱月余,发配到贵州龙场驿(今修文县境)当驿丞。途中逃避刘瑾追杀,辗转至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三月间才抵达龙场。古代驿丞是级别极低的小官,干的是接待传递公文的使者与来往官员们途中歇宿、换马等差事。龙场驿是明初洪武年间贵州水西彝族土司奢香夫人开“龙场九驿”时设立的,编制只有驿丞1名,吏1名,马23匹,铺位23副。那个小小驿站竟无驿丞居所。王阳明先是在附近草草盖了一间茅棚栖身,继又找到一个山洞居住。

那年王阳明才37岁,按今天年龄段划分,还属青年,而他早已是很有成就的哲学家了。这个大学者来到龙场后,产生了两个强烈反差。一是从世代书香官宦门第,一下子坠到蛮荒“瘴疠之区”;二是从京师险恶的政治旋涡中心进入淳朴、友善、宽松的民族聚居人文环境。两个反差,产生了两种感情,一是对贵州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和对贵州各族人民的爱;一是对政治腐败、世事莫测的参悟。这是王阳明精神世界进程的大转折。

《初至龙场所止结草庵居之》,是王阳明到龙场之初抒发的情怀。虽然低矮“草庵不及肩”,却感到“旅倦体方适”,经历行旅千辛万苦终得到了一个适意的止息之所了。满目荒凉,而他的诗句却很美丽:湍急的流水,响声潺潺;层层的深林,暮色凝重。当地仡佬、苗、彝乡民向王阳明围拢来,“语庞意颇质”,七嘴八舌,情意朴质。阳明先生端出脏兮兮的酒杯,粗糙的陶瓦食具,饮酒尽欢,不知夕阳西下。自比舜之居深山,与木石居,与鹿豕游,似乎动物也通人性。这首诗表现的是何等高洁邈远的心境。

不久,王阳明在离龙场东三里处,找到一个山洞,移居洞中。在他的《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三首》中,丝毫看不到穴居之苦,却情趣盎然:“营炊就岩窦,放榻依石垒,卷帙漫堆列,樽壶动光彩,夷居信何陋,恬淡意方在。”在洞穴的空隙里,安灶野炊,依就岩势垒砌石榻安卧,书卷漫然陈列,酒樽放射光彩……宛如一幅山居读书行乐图。“清泉傍厨落,翠雾还成幕”,洞里是天然厨房,洞外有清泉流过。重重瘴雾,宛如翠绿的帘幕。在《观稼》《采蕨》等诗中,他描述向当地乡民学习农耕的情状;《猗猗》《南溟》《溪水》等诗,歌颂山川、松竹、冰雪、清风、溪石、溪水……吐露他对大自然的审美感受。

王阳明洞居数月,当地少数民族同胞看到山洞阴湿,便自动为他砍树伐木,在洞口边给他修建了几间木结构新居。王阳明欣然迁居,学生纷纷前来祝贺。王阳明便在新居创办龙冈书院,几间木屋分别取名“何陋轩”“君子亭”“宾阳堂”。如今我们游修文阳明洞,看到现存建筑均为清代重建,当时的房屋比现存的简陋得多。但是,从王阳明诗句中,可以看到他是多么惬意。“开窗入远峰,架扉出深树,墟寨俯逶迤,竹木至蒙繄。”真是宁静致远的好住处。有了龙冈书院,王阳明便可以招引当地少数民族青年向他们讲学。“门生颇群集,樽具亦时展,讲习性所乐,记问复怀腼。”(《诸生来》)“夜弄溪上月,晚涉林间丘。村翁或招欣,洞客偕探幽。讲习有真乐,谈笑无俗流,缅怀风沂兴,千载相与谋。”(《诸生夜坐》)自比孔子暮春时分与门生在沂水游览,清风吹拂,载歌载舞。“倦枕竹下石,醒望松间月,起来步间谣,晚酌檐下设。尽醉即草铺,忘与邻翁别。”(《西园》)他简直与当地少数民族百姓打成一片了。

王阳明在贵州,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其中赴谪诗50多首,居夷诗一百多首。几乎占他一生诗作的四分之一。《居夷诗》是今人了解王阳明贬居生活的最形象、最翔实的第一手资料。诗中看不出任何悲观情绪与凄苦愁状,却充满了对贵州山水的爱,对大自然的爱,对门生、乡民的爱,于是,他放声高吟“投荒万里入炎州,却喜官卑得自由”“古洞闲来日日游,山中宰相胜封侯”。

王阳明谪黔,身处逆境。然而,他面对的是与险恶政治中心迥然不同的良好自然生态、人文生态。逆境让他获得顺境从未获得的精神解放,归于朴,归于真,爱贵州,爱夷民,龙场居成为王阳明人生之一大转折。

王阳明毕竟是富有政治经验的士大夫。居江湖之远,依然关心时局,在与贵州少数民族上层交往中,智慧地帮助当地谋安宁,谋发展。

王阳明有三封写给水西彝族宣慰使安贵荣的信。第一封《谢安宣慰书》,开头一句就是:“某得罪朝廷而来,惟窜伏阴岩幽谷之中”,早已听说安贵荣高情厚谊,经旬月而不敢晋见。没想到,安贵荣不嫌弃获罪的逐臣,派人送米、送肉、送菜,王阳明一再礼辞,不敢收受。安贵荣又送金帛,送鞍马,“礼益隆,情益至”。王阳明只好收下米二石,柴炭鸡鹅全数收下,其余金帛、鞍马一概退回。这封信,基本上还是属于礼尚往来的酬谢书简。第二、三封信,内容就涉及推心置腹地向安贵荣献计建言了。

明代世居水西(乌江的鸭池河上游地区)的彝族土司由安氏世袭贵州宣慰使。安贵荣于1474年袭任贵州宣慰使之职,因屡次从征安边有功,受到朝廷的嘉奖,被朝廷封为昭勇将军,位在贵州所有土司之上。安贵荣拥众48万,辖地千余里,桀骜不驯,蠢蠢欲动。正德三年,安贵荣从征香炉山平定苗乱,又升为贵州布政使司右参议一职。但安贵荣却还有意见,一嫌封官小了,二嫌在水西腹地设军驿,是个威慑。王阳明谪黔来到龙场后,安贵荣知道王阳明靠谱,于是就请功升官和要求撤驿这两件事,请王阳明帮助拿主意,这便有了王阳明的第二封《与安宣慰书》。

王阳明观点十分鲜明,他认为凡朝廷制度,都应该世世遵守,不可以擅改。水西土司之所以能够长久统辖现有大片土地,就因为你们能够世守天子礼法,竭尽忠心,不敢分寸有所违。这样一来,中央与地方都遵守定制,相安无事。如果你要求朝廷撤驿,那么朝廷也可以革去你的宣慰司,此中利害得失,你为什么不好自思量呢?再说要求升职也不妥。本来,宣慰使是土官,世有其土地人民。而参议则是流官。“东西南北,惟天子所使”,把你调动“或闽或蜀”,你敢不服从吗?那样的话,“千百年之土地人民非复使君有矣”。所以,“今日之参议”,你也应该赶快辞去,岂可再请升官。经王阳明剀切指点,安贵荣才幡然大悟,放弃了“减驿”和“奏功”的念头。

第三封信是告诫安贵荣对苗族围攻贵阳采取游移不定、拥兵坐视态度,是不明智的。信中指出,应该从稳定贵州大局出发,听从朝廷调度,协力平定动乱,保护贵阳及周边地区的安定,这对本民族及贵州各民族长远利益,都是有利的。安贵荣接受了王阳明的指教,改变了耍滑头的态度,出兵帮助了平乱。

王阳明与安贵荣的友谊,反映了他对贵州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的真诚爱护,对贵州团结和谐的关心与维护,是他给贵州人民留下的精神遗训。

今天的修文阳明洞岩壁上,留有“阳明先生遗爱处”七个大字石刻,即安贵荣后代安国亨所书。它是王阳明与彝族人民深情厚谊的象征。

王阳明在黔短短2年,门生弟子达500多人,对贵州文教发展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他在贵州的影响是深远的。王阳明离黔50年之后,贵州城乡还可以听到“蔼蔼如越音”,那是当年王阳明以自己的浙江乡音向贵州人施“乐教”“诗教”的遗风。王阳明去世后,他诞辰之日,贵州“土民岁时走龙场致奠,亦有遥拜而祀于家”者。王阳明真的长久活在贵州人心中。

·人物名片·

刘学洙,贵州文史研究馆馆员。1929年6月出生在福建福州,1946年随母到贵阳,先后任贵州日报社总编辑、社长。在他从事新闻工作的35年间,写过大量的评论、消息、通讯、散文,是贵州知名的“笔杆子”。在他主笔的8年里,用报纸记录了贵州改革开放最为精彩的一段历史。著有《贵州开发史话》《凝望山之脊》等著作。

编辑

王青

责编

苏畅

编审

陈薇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