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美食和美景相伴,旅途和人生都难称完满,有机会的话,最好不要错过。在“逛吃贵州”的青绿山水、寻常巷陌,有一个看得见、遇得到、闻得着、吃得上的贵州等你来。
看到眼馋处,便是出发时。
两年前的三月,开始在“动静”写这个“逛吃贵州”的专栏,转眼两年过去,今天刚刚好写到第一百篇。
最近,贵州人民出版社将拙书付梓,书名叫做《食遇:贵阳小吃竹枝词杂咏纪事》,而我写作缘起,出于戴冰兄的促使。几年前,他在微博上读到我的贵阳小吃竹枝词,邀我敷衍成文发表,并收入他主编的“博文贵阳”第一辑,如今再版,文章从十五篇增加到二十五篇,经修订后,文字也几乎多了一倍。三十三首竹枝词重新抄过,而画家颜冰、王荣植二兄,非常辛苦地组织“众艺院”的“得艺门生”,为本书绘制了数十幅插图。书籍的装帧设计是大版画家曹琼德老师操刀,稍窄的十六开本,精装,纸张、印刷都颇讲究,用他的说法,“完全达到画册的印制标准”。
我大学时的恩师王晓卫曾有诗题赠说:“方俗有味惹情思,恰似豳秦各入诗。旧老时訾乡谚鄙,生民故事岂容嗤。”虽说“岂容嗤”,在我而言,拿散文的资料写成杂诗,再由此铺陈为文,其目的无非也还是希望略记过往及当下的食事,抒发少许隐藏在一饮一啄背后的感慨,聊且博人一乐或者一叹。要知道,时代飞速发展,饮食小道,也随之变动不居,写下这些小吃背后的故事,也算是保留了一时一地一城的一点记忆。
几位好友读过后,也分别有所评价,妙语连珠,语带机锋,搞得我也判断不了他们到底是褒是贬,贴几段如下,请贤明的读者诸君明眼分辨。
先是中国社科院的杨早兄,研究现当代文学的杰出学者,他写了一篇题为《不讲武德的周之江》,说什么,“我收到这本《食遇——贵阳小吃竹枝词杂咏纪事》,稍一翻阅,我差点把桌子掀了!说好的‘小吃书’呢?装帧需要整这么高大上吗?……数码界有个名词叫‘堆料’,就是不讲武德地堆各种芯片内存显示屏的参数,这本《食遇》又是自作自书竹枝词,又是自刻一堆闲章——让人想起金圣叹评《水浒传》不是悲愤之作,只为说出自家许多锦心绣口——又是让朋友拍小吃插图,让学美术的朋友带着学生画出几十幅插图,又是让朋友写一篇明写吃食暗喻不老青春的序文……算不算‘堆料’?最后说‘惟三十三首竹枝词尚可诵之’,算不算凡尔赛?用贵阳或四川话?好,我就送一句西南方言给作者:你这就叫‘豆腐盘成肉价钱’”。
邹宁兄则是一度和我同在一家媒体写美食专栏的朋友,他比较“恶毒”,转弯抹角地写到,说我“每每引经据典洋洋洒洒上千字,到头来才发现自己跑偏,又杀个回马枪,端上一盘菜来,问你饿了没有吃不吃?各种神转折都埋在文字里,只有熟悉的人才能拿捏出那种深入骨髓的千翻”。
最过分的还是也闲书局老板秋蚂蚱,他看完邹宁的文章,转在微信朋友圈里,评价说:“邹宁是冷面杀手。这个杀手被收买了,他自己承认,‘初心是想吐槽来着,写着写着,竟然还是无可奈何地滑向了商业吹捧的老路’”。
如果真是这样,这朋友没有白交。
话说就在这个周六——也就是今天(3月27日)下午——我们会在秋蚂蚱的也闲书局(坐落在中华北路上省文史馆旁边的负一楼内)弄一场签售活动。他在推广的文章里“丑化”在下,“请这家伙来,为他捯饬一下:一顶瓜皮帽,一副民国圆镜,一身长衫,一握海泡石烟斗,一爪可贴可卸的美髯”。
亏他想得出。
不管怎样,书已经印出来了,灾梨祸枣,已是既成事实,价钱有些小贵,但制作是真的用了心,下了本。究竟值不值得一读甚至长期持有,交给读者评判可也。
在此谢过,谢那些买了我书的读者,也要谢谢促成此书出版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