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为三农工作重要方面被系统部署:乡村建设行动将深入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会大力改善,充电桩、冷链物流、寄递配送设施等“新乡村基建”赫然在列。
贵州代表团开放日活动中,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张集智举着黔西市化屋村的照片,向媒体展示“黔北民居”小青瓦、坡屋顶、穿斗枋、白粉墙、三合院的特色风貌,展现了蓝天白云青山下、小桥流水皆人家“醉美贵州,美在农家”的养眼画卷。
把乡村建设好,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乡村建设怎么建?应该建成什么样?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热议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从“千万工程”出发,续写乡村建设新篇
20多年前,浙江“千万工程”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入手,掀开了整省系统性推进乡村建设的大幕。20多年的坚守和实践,“千万工程”不仅让之江乡村由“脏乱差”转变为“强富美”,也成为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引领,正助力绘就新时代富春山居图。
“‘千万工程’是乡村振兴的起点和预演,乡村振兴是‘千万工程’的继续与拓展。”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杜志雄说,乡村振兴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部分就是乡村建设,它跟“千万工程”建立起了稳定的联系。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我国于2018年起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并将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仗;2022年,又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聚焦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的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全面推进乡村建设。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我们村就是环境改善的受益者,未来一定会变得更漂亮!”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所说的这项部署,在国家账本中已有体现,今年将安排40亿元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富在农家、学在农家、美在农家、乐在农家。”说起“四在农家”,来自贵州的代表们大都有切身感受。张集智介绍,贵州近年来坚持规划先行,立足特殊山形水势,持续推进村庄规划“一图一表一说明”,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县县通高速路、村村通硬化路,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0.8%,乡镇5G网络全覆盖,“万桥飞架”铺就“高速平原”,数据网络赋能乡村振兴。同时,大力推进改厕、改圈,“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治理垃圾,“分散化、小型化、生态化”治理污水,引导群众利用房前屋后的闲置土地,改造为小果园、小菜园、小花园,涌现出化屋村、花茂村等一批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不只贵州,近年来,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得到大幅整治改善,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7成,生活垃圾得到收运处理的行政村比例保持在9成以上。但是,相对而言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还很不足,管控率约40%。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首创生态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智慧环保事业部总经理黄绵松提出,要重视“农村生态环境设施存在运维资金缺乏与有效保障,运营不可持续”这个问题。他建议优化财政资金投向、强化多方资金保障机制,提高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性,实现农村污水设施的长效治理。“要注重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用好了这个主体,就能让农村的污水治理水平上一个台阶。”黄绵松说。
在多地调研时,汪玉成发现一些地方在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时缺少实际的资金投入,在具体工作的职责划分上不明确,有的地方简单地把三农领域各项工作“一股脑儿”装入“千万工程”中。为此,他建议制定“千万工程”促进条例,从资金投入、职责部门确定、具体实施环节等方面做出明确指导。“编制条例的过程可以把有关‘千万工程’、乡村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固定下来,这对美丽乡村建设将很有帮助。”汪玉成说。
建设宜居宜业乡村,真正吸引人留住人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而人是对生活环境有追求的。既要把人才返乡后的生活环境建设好,也要给他们提供更好的事业环境,真正做到宜居宜业,才能留住人才。
“吸引年轻人返乡,农村人居环境就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教授韩保江表示,“这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第一步,而怎么在各地把‘千万工程’有声有色地搞起来,是乡村建设眼下尤其要考虑的事。”
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的。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委常委、区委办公室主任杨松认为,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参保人员不能就近享受优质医疗服务,部分基层群众对医保政策的了解程度不深、健康意识薄弱,这也影响了城乡居民的参保意愿。杨松建议,进一步优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征缴工作,加强基层医疗服务队伍建设,配齐配强村级医疗服务队伍;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机制,合理引导参保群众预期,推动医保制度可持续发展。
是否具备干事创业的条件和环境,也是能否吸引人才返乡的重要因素。“当年轻人返乡创业时,发现在村里打开网页都很慢,网购和快递也不方便,他们可能待一段时间就会受不了。这是因为乡村建设本身没有达到‘质’的提升,那么‘回乡’对于年轻人来说就没有吸引力。”韩保江同时认为,把乡村建设好,还是扩大内需,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的一个路径。
作为乡村建设最重要的内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必须在县域内统筹,实现均等化、均衡化。“城乡融合,作为一种发展原则和机制,是抽象的。但从将这个原则和机制落实到实践行动中,它又是具体的,要在一个具体的、现实可操作的空间上推动城乡融合,这个空间就是‘县域’。”在杜志雄看来,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格局还远未形成,人才等乡村资源被虹吸到城市的状况开始扭转,但仍在进程之中,要真正形成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格局,要在破除城市资源流动到乡村的体制机制约束上下功夫。
有针对性补短板,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每年到北京参加全国两会,路途对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邵阳市绥宁县河口苗族乡杨家寨村村民胡美娥来说是最难的事:她所在的杨家寨村,山路又陡又窄,从这里开车到绥宁县,车程近一个小时。遂宁县没有高铁站,最近的高铁站在约150公里外的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或者要去近200公里外的邵阳市洞口县。胡美娥说,杨家寨村村民盼着更好走的山路能修到家门口,更近的高铁能让他们的外出求学和务工的路不再那么“长”。
“乡村建设千万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副主席张合成表示,当前重点还是补上短板,尤其要打通水、路、网、气等的“最后一公里”。
过去的一年里,由乡村体育赛事开启的乡村旅游热占据公众视野,乡村文旅有了发展的新突破口。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绍兴市棠棣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建明的建议是“以乡村体育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期望通过加强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培养体育专业和管理人才、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一方面要加大对乡村体育设施的投入,建设专业化的体育场地和设施,另一方面要加强乡村体育指导员、教练员等人才的培养,提高乡村体育活动的专业性和组织管理水平,开发具有乡村特色的体育活动和体育综合赛事,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者。”刘建明进一步解释说。
提起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天山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冉慧说:“8年以前,我们村只有一条11公里的通村硬化路,其余全是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现在,我们村的硬化路已经接近60公里,在村里形成了大小两条环线。而且,为了保持乡村传统风貌,我们该硬化的地方硬化,该铺青石板的地方铺青石板,现在村庄还保持着原本的风貌。”
冉慧表示,下一步,天山堡村还会建得更好:道路两旁的绿化要提质升级,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前提下推进户厕改造,铺设污水管网,村里的生活垃圾也会分类处理。
和美村庄迎客来。冉慧介绍,位于武陵山区的酉阳县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红色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她今年带来的一项建议是将酉永高速纳入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并动工建设。
“有了这样一条酉阳到湖南永顺县的高速路,我们渝东南的景区就能与张家界串联起来,能让更多的人愿意来村里旅游,农产品外销之路会更通畅,咱们村的老百姓想走出去看看也会更方便。”冉慧说,希望这条“共富之路”早日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