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贞明,今年59岁、中共党员,经军旅淬炼转业至今已有37年,党徽也在胸前闪耀了三十余载春秋,现任六盘水车务段六盘水站客运值班主任。
他身量精悍,精神的板寸仍透着军人特有的利落,古铜色面庞镌刻着岁月风霜,那双历经沧桑却依然澄澈如初的眼眸,仿佛能触碰到一种穿透时光的力量,让这个即将步入耳顺之年的老兵,焕发着不惑之年的奕奕神采。
转岗砺新锋,护航保通畅
六盘水站,是展示城市文明形象的窗口,每天承担着90余趟列车客运业务、迎来送往2万余人。作为车站客运的“大管家”,樊贞明每天过着“多点一线”的工作。他每天辗转于办公室、售票厅、候车室、站台间,忙碌在旅客的出行背影中。“樊主任,安检口需要你。”听到对讲机里客运员张碧的声音,才坐下的樊贞明又回到安检口。
原来是一名70多岁的老人家随身行李中带着一把刀刃超过60毫米的水果刀,但是这位老年旅客情绪比较激动,怎么解释他都不听。樊贞明立即将老人家扶到座椅上坐下,声音洪亮但耐心为老人解释规则、说清原因,并提供了解决方案。“大妈,你放心,我们会妥善保管好的,你下次记得凭身份证来车站取回。”老年旅客的顾虑瞬间被消除。
春运期间,每每遇到年老体弱或突发疾病的重点旅客乘降时,老樊都主动请缨,冲在最前面,为他们倒热水,抬担架、推轮椅或搀扶上下车;遇到无人照料的盲人乘车时他更是细心服务,从购票到引导进站、候车、上车,直至委托列车员在车上多多关照等,无一不体现了待旅客如亲人的初心情怀。
卅年映初心,除障护归途
每年春暑运开始前,樊贞明都会仔细地阅读文件,全面掌握新要求、新规定,结合车站实际制定详实的旅客运输组织工作方案,从进出站流线的设计到关键环节的安全卡控,从设施设备的维保到车站环境的深度整治……他都一一进行了明确落实,将一切工作想在先、做在前。
“闸机就是车站的‘心脑血管’,可不能‘堵’!”有着三十多年党龄的樊贞明总爱这么比喻。得益于早年列尾作业员经历练就的机械维修本领,他的工具包里常年备着万用表、绝缘胶布等工具。
工作闲暇时,他便会在车站里四处“拾掇”,大到自动售取票机、显示屏、广播系统设备,小到制票机、对讲机、扩音喇叭等客运设备,他说:“能修一点算一点,坏了就扔掉多可惜呀。”2025年春运客流高峰期,二楼检票口闸机突发故障,他从容应对,一边组织人工验票、一边排查闸机故障,他仅用8分钟完成电路检修,确保了旅客能够顺利进站。
站台辞至亲,孤灯守万家
目前正值春运的关键时期,千头万绪的工作让他不得片刻空闲,当他到每个岗位巡查一遍后,时间已过去1个小时有余。“回去吧,送妈最后一程……”一个声音在耳边回响。
正在犹豫之间,手机再次响起:“老樊,老人陷入昏迷,你在哪里?”望着簇拥在车站候车室急切盼望回家与亲人团聚的客流人群,已连续7天没回家的樊贞明默然了。
大年初七凌晨,樊贞明在组织K9502次列车乘降时接到母亲病危消息,他强忍悲痛完成工作交接后赶到医院,80岁的老母亲已陷入昏迷,仅能通过监护仪波动感知儿子归来。简单料理完后事,他对家里人留下一句“车站需要我”,便在初八清晨抓紧返回岗位。
面对返程客流高峰,春节期间他连续7天“以站为家”,他说:“老人家最常叮嘱我要守好车站这个‘大家’。”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忙来忙去,把对亲人的愧疚深深地藏在了心底。
零点钟声敲响时,樊贞明仍在站台上组织旅客乘降,站台灯光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他拿出手机,脑海中突然想起了什么:“多给家里打打电话,报个平安。”他轻声提醒身边的年轻同事。当凌晨的K9502次列车呼啸进站,人们看见老樊依旧把背挺得笔直。(孔维丽娅 陆竟成 罗秀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