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逛吃贵州丨贵阳糯米饭抟成一团而食,很可能是来自本地少数民族的饮食传统

动静原创撰文:周之江
1590197580
积分商场

没有美食和美景相伴,旅途和人生都难称完满,有机会的话,最好不要错过。在“逛吃贵州”的青绿山水、寻常巷陌,有一个看得见、遇得到、闻得着、吃得上的贵州等你来。

看到眼馋处,便是出发时。

鄙人喜食糯食,唯独一个较少亲近的是糯米饭,因在我心目中,糯米饭略近于女性或女性化男性的选择。

当然这是偏见,做不得准。

近年来,城市管理越发规范化,街头小摊陡减,尤其是卖糯米饭此类器具较为庞夯的,大铁锅一口必不可少,烧好一锅糯米饭,上面是一层蛋丝、香肠片之类的配料,下面还得有明火,又笨又重,城管来了,一准跑不脱。所以也便日渐凋落了,这是巿容巿貌的进步,却换来了吃货们的一声叹息。

贵阳糯米饭通常只做早点卖,舀一勺放在塑料布里,捏出一个窝窝来,放入油辣椒,再加一匙白糖。这匙白糖很重要,体现了贵阳人来自五湖四海,不拘一格的那种创造力。在甜味和辣味融合中,似乎又彼此帮衬,非常有特色。

贵州师范大学严奇岩教授著《竹枝词中的清代贵州民族社会》一书,说贵州民族饮食方式的特点之一,“是吃时不用筷子,用手将饭捏成团食用,称为‘吃抟饭’”,这在民国时编撰的《台江县志》中有记载,“食惟糯米,不尽用匙等,半以手捏团食之”。

严先生还引用了不少古人所作的竹枝词佐证,譬如,刘韫良《牂牁苗族杂咏》:“香粳抟来香满手,囫囵抟紧囫囵吞。”“勺抟饭紧圆为弹,抛向空中仰面吞。”

我猜想,贵阳糯米饭抟作一团,捧而食之,其风俗的由来,大概跟本地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有些关系。

朋友语我曰,六广门有一家糯米饭,贵阳第一。去瞻仰了,队排得是够长。有人一买十几砣,说是拿回家,放在冰箱里,每天取一跎,加热后当早餐。郑重有如此,足见名不虚传。

据说古早味的糯米饭不是这样,不是放酱油,而是红油,里面所放的脆哨也做得更讲究。余生也晚,没赶上,若是赶上了,说不定也就多了一个惦念。现下贵阳还常见贞丰糯米饭,油汪汪地一大锅,加上几片叉烧,舀勺辣椒,做得好的,也颇为可口。

再一个有意思的贵阳食物,是锅巴饭。

传统的做法,特制煤气炉,密密麻麻几大排,至少头二十个火。小砂锅装米加水,大火猛烧,适时放入香肠、肉片、烧鸡、鸡蛋、蔬菜等物。焖熟了,取一盘子,砂锅放上去,颤颤巍巍端到面前。浇上油辣椒,一勺一筷,左右开弓。

锅巴饭最妙之处,在于那一层厚厚的锅巴,吸足了油脂和配料的味道,勺子舀起来,逼近嘴边,另有一段焦香入鼻,勾起无限食欲。咬在嘴里,嘎吱嘎吱,够得你嚼半天。牙口不好者,轻易莫尝试。

以前工作的单位附近,贵阳医学院背街上,有一家砂锅饭做得不错。可选择的口味也多,我偏爱加了盐菜丝的柴火砂锅饭,百吃不厌,可惜是锅巴嚼不太动了,只能浅尝辄止。每次看到老板收拾碗筷,锅里还存留着的那一层菁华,心痛不迭,却又莫可奈何,心里便生出一阵“挥泪别宫娥”的忧怨来。

砂锅饭不是贵阳人特有的,好些地方都有,只是难得有机会尝试。前不久去广州出席一个当代艺术展,开幕式后的晚宴,主办者有心,从顺德请了一票据说上过《舌尖上的中国》的民间大厨来,有一味主食便是砂锅饭,我去看他们做饭,大为叹服。一个灶眼对三个砂锅,成“品”字形放在一个圆盘上,一开火便自动旋转,饭熟加料拌匀再稍煮片刻,上桌犹烫不留手,我连舀三碗,须臾便尽。

写到这里,开始吞口水了。几时得暇,是该去吃吃砂锅饭咯。

编辑

龙菊珍

责编

孔薇

编审

陈薇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