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诗不可说丨《四时读书乐》,四时乐读书

动静原创撰文:孙秀华
1733316960
积分商场
动静原创

倡导读书,雅谈读书之乐,古君子多有佳作。宋末元初翁森有组著名的《四时读书乐》诗曰:

山光拂槛水绕廊,舞雩归咏春风香。

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不除。

修竹压檐桑四围,小斋幽敞明朱晖。

昼长吟罢蝉鸣树,夜深烬落萤入帏。

北窗高卧羲皇侣,只因素稔读书趣。

读书之乐乐无穷,瑶琴一曲来薰风。

昨夜前庭叶有声,篱豆花开蟋蟀鸣。

不觉商意满林薄,萧然万籁涵虚清。

近床赖有短檠在,对此读书功更倍。

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

木落水尽千崖枯,迥然吾亦见真吾。

坐对韦编灯动壁,高歌夜半雪压庐。

地炉茶鼎烹活火,一清足称读书者。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这是四首七言律师,逐一写来,四首诗的风物歌咏内容一一鲜明对应春、夏、秋、冬“四时”。组诗紧扣“读书之乐”,娓娓道来,雅趣横生,韵味盎然。意即,“四时皆宜读书,而读书皆得其乐。”

图片来源:新华网

这四首诗歌的大致意思是说:

春天的山光水色最是明媚,厅堂外的栏杆、长廊让人流连忘返。潇潇洒洒地学那孔子最认可的弟子曾皙,“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春风花香里,吟唱诗歌,让人陶醉。好鸟枝头鸣叫,落花飘零水上,便是最美妙的文章。不要蹉跎了岁月,读书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事情。读书的乐趣是怎样的呢?正好比那窗前绿草,不剪不除,任其天然,青碧可爱,欣欣向荣。

夏天一派生机勃勃,新长出来的竹子垂压着屋檐,屋子四周的桑树郁郁葱葱。阳光灿烂,小书斋安静敞亮。白昼变长,读书过后,蝉儿在树上不停鸣叫,好像还在做它的“功课”。晚上读书到深夜,灯花燃成灰烬落下,萤火虫飞入帷帐,闪闪烁烁。东晋大名士陶潜陶渊明曾说,“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类同如此感受,也只是因为向来深知读书的乐趣。而读书的乐趣是无穷的,夏天读书就像沐浴着和暖的南风,沁心惬意,再对着镶有美玉的琴弹奏一曲,心中一片清凉澄澈。而相传“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古人歌谣云:“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故而,“唯脩此化,故其兴也勃焉,德如泉流。”君子读书,自当心怀天下苍生。

秋高气爽,云淡风轻。昨夜蓦然听到了庭前树叶落下,篱笆豆花开灿灿,蟋蟀应时鸣叫。不知不觉,丛林、原野里充满秋天气息,大自然的各种声音都含着冷清的意味,到处都是一片萧瑟景象。读书夜以继日,多亏有一盏矮灯就在床头,就灯夜读,功效加倍。读书的乐趣如此令人愉悦,就好比是在高远的秋夜里冒霜赏月。

冬天到来,肃杀清净。树木凋零,水落石出,群山枯槁,好像是展现了大自然“本然”的面貌。与之相同,“怅寥廓”,在这冬季辽远的天地间,我也正可以看清我勤读书爱读书的“真我”。安然而坐,展卷而读,灯光摇曳,映射墙上,影像晃动如画。半夜三更,高声朗读,外面雪得很大,房顶全被积雪覆盖了。地炉火旺,煎茶正香。如此活火活水,清茶一杯,清心寡欲,正与痴心读书者相称。严冬里读书之乐到哪里去寻找?就在那寒天雪地,且看那几朵盛开的梅花,清香悠远,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天地孕育万物之心。由此,自当可以感悟,读书也可化育人心,令人品性高洁,心境澄澈,雅如梅花,香远益清。

图片来源:人民网

组诗作者翁森,字秀卿,号一飘,生卒年不祥,仙居(今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人。博通经史,时称“翁书厨”。宋亡,隐居不出,创安洲乡学,教授以终。与陈天瑞有交。翁森取朱熹白鹿洞学规以为训,从学者甚众,据说先后有八百人之多。从学者敬称翁森为“此庐先生”。翁森有《一飘稿》,已佚。清李镜渠辑有《一飘稿剩稿》。事见《宋季忠义录》卷一三、《一飘稿剩稿》跋。

而翁森与之“有交”的这位“陈天瑞”,是台州临海(今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市)人,字德修,号南村,又号古堂。度宗咸淳五年(公元1269年)进士。知金华县,有能名,师事王柏。宋末隐遁林壑,诗文极高古,效陶潜书甲子(意即对于元朝不接受不认可)。有文集。

由陈天瑞的事迹可知,翁森的朋友陈天瑞高中进士之后仅十年,南宋灭亡。宋亡之后,翁森创学授众,严持“朱熹白鹿洞学规”。而“朱熹白鹿洞学规”即“《白鹿洞书院揭示》”,或称之为“《白鹿洞书院教条》”。

《白鹿洞书院揭示》原文如下: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

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

今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

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已浅矣。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

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列如右,而揭之楣间。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谨而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矣。

其有不然,而或出于此言之所弃,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固不得而略也。诸君其亦念之哉。

而其真正的“原文”,当然是自右而左竖写的,故而上文中的“右……”如何如何,即“上文此段”的意思。《白鹿洞书院揭示》所强调的要义,有五教之目、为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等五个部分,之后的文字则全都是朱熹的精要讲解。

图片来源:新华网

整篇《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大致意思是说:

父子间要有骨肉之亲,君臣间要有礼义之道,夫妻间要挚爱又要有内外之别,老少间要有长幼之序,朋友间要有诚信之德。这就是“五教”的纲目。

圣人尧舜让司徒契教化百姓的就是这“五教”,学子学习这五教,而他们学习的顺序,也有五条:广博地学习,审慎地发问,谨慎地思考,明晰地分辨,忠实的贯彻。这就是学习的顺序。

学、问、思、辨,四者已经穷究事物的道理。至于忠实的去贯彻,就要知道修身、处事、接物的原则,也有各自的要领。说话忠诚信实,行为笃厚恭敬;制住怒气,抑制欲望;改正错误不断向善。这是修身的原则。

以礼义端正自己,不去追求物质利益;努力张扬阐明天下之大道,不去计较个人得失。这是处事的原则。自己所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再让别人去做;自己做事未达到目的,应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是接物的原则。

我朱熹私下里关注古代圣哲教人读书学习,无非是为了使人明白礼义道理,修养身心,然后推己及人,并不是为了记览词章,沽名钓誉,追求利禄。一些学子,违背了圣者的教导。圣哲教育人的法则,在经典中都有记载,有志向的人,当熟读精思,审问明辨。如果知道这是自然之理,必须以此约束自己,那就何必要等他人立下规矩,才依此去做呢?近世学堂虽有规则,但很不够,并未符合圣哲的意图。所以,本书院另立学规。将圣哲教人读书求学的根本原则,分条列出贴在门楣上,请诸位学子共同研读,遵守执行,并约束自身。只有严格要求,才会有所戒惧。希望大家牢牢记住。

很显然,《白鹿洞书院揭示》表明,朱熹绝不是在要求弟子们死读书、读死书。明代大儒王阳明亦对这个学规给予了高度评价说:“夫为学之方,白鹿之规尽矣!”对于读书为学,朱熹讲求的是读书穷理,修己治人,反对藉此求取功名利禄,欺世盗名。

图片来源:新华网

而写此《读书四时乐》组诗的翁森,执“朱熹白鹿洞学规以为训”教育一众弟子,其用心用意又当何如呢?

翁森身处宋末季世,时局风雨飘摇,则更加济世之热心如火。故而,对于他倡导的“读书之乐”,其实还要在更深切的层次上理解,读书不仅仅只是雅乐无穷,更要心怀天下,济世安邦;四时读书乐,四时乐读书,读书还不仅仅只是春夏秋冬四时的乐事,还更要是终生的“执念”,要终身乐读书,终身读书乐。

编辑

刘泳林

责编

飞宇

编审

莫梅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