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龙说夜郎丨兴义府试院“植桂轩”与“他山楼”

动静原创撰文:龙虎
1710853080
动静原创

以文物立足,以史料为盾,

虎视牂牁,鹰瞵万峰,解读历史。

兴义府试院建筑众多,但有两栋比较特别,需要重点介绍。一为东区面阔五间的“植桂轩”,《兴义府志》记载“极宏敞”。今天看来,的确算得上兴义府试院最壮阔的建筑。一为西区面阔三间的“他山楼”,是兴义府试院中唯一“以人为名”的建筑。清咸丰二年(1852),兴义知府张锳专门为这两栋建筑,写下《植桂轩记》和《他山楼记》传世。

兴义府试院头门 胡云江摄

《植桂轩记》按照宾主问答形式,开篇即道:“余守兴郡,十余年于兹矣。忆昔道光二十二年(1842),为郡士建试院,拓高轩,选佳士,与儿辈绕诵其中,多士琴书安雅,雍雍如也,余顾而乐之,手植六桂于庭,因以名轩。”意思是试院建好,晚辈和诸生在轩前庭中好学不倦,琴歌酒赋,张锳见学子们安守正道,气氛和谐,高兴之余,便亲手种下六棵桂花树,取名“植桂轩”。宾客问:“尝读朱子名臣言行录,昔王景叔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因以明堂。后厥子文正公,果作相。苏文忠为撰堂铭。子以植桂为轩,毋亦此意欤”。宾客的意思,教育家朱熹在《名臣言行录》中,记载“三槐”的故事,说北宋王景叔在庭院植三槐,是为子孙能出三公,其子王旦(谥号文正)果然成为一代贤相。苏轼(谥号文忠)听闻此事特撰《三槐堂铭》。知府大人植桂,是否在效仿呢?

修复前的植桂轩

张锳连忙否认,称:“余何人斯,敢窃比景叔,然余意与景叔,有异而同者”,意思是我算何人,怎么敢和景叔相比。话虽谦虚,但又神补刀:“景叔种槐,卜子孙贵。余植桂,卜郡士贵。郡士,吾子民也。郡士贵,吾子孙贵也。”王景叔植槐,是为了他儿子,私也。我张锳植桂,是为兴义府全郡学子,公也。言简意赅,高下立见。张锳又解释,为何取名植桂轩,称:“愿斯桂也,早芳而多花。异日(以后)郡士科名之盛,有如此桂。是吾愿也,此吾植桂意也。”宾客便说,要把张锳的愿望刻石记下,日后为证。不过,张锳的愿望并未如偿,“迟之久,迟之又久,桂不花。郡士科名也不极盛。”意思是花也不开,郡士的科举也不咋地。

事情的转机,是试院修建十年后的“咸丰二年新秋”,“忽六桂齐花”,更令人欣喜的,是闻“秋闱揭晓,登第者,人之数,符桂数,亦六”,一个卜数只偶的机缘巧合。当年兴义府郡人在省城贵阳的乡试中举者,有徐世德、胡尔昌(兴义鲁屯人)、缪振经(副榜)、张德俊(字咏棠)四人,另外“北闱(顺天府乡试)”中举者,有张锳之弟张甘苹,以及张锳之子张之洞。张锳感叹,“人符桂数,奇矣。”又评价:“甘苹学徵有得,犹可辱科名。之洞年甫十有四,袖然领解。”意思是张甘苹不辱使命,学有所得。张之洞年方才十四岁,便“领解”乡试第一名,才华“袖然”,明显超出同辈。

《植桂轩记》中,张锳还透露出一个信息,称:“斯轩,李十虚太史之故居也。余之即其地,以建轩,固愿郡士继乡先生步。”兴义府城北街李贤经,字十虚,雍正八年(1730)进士,是安龙县首位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负责史书纂修,所以又称“李太史”,后又出任山西道监察御史。因此安龙原北街小巷,又称“太史巷”或“御史巷”。张锳的意思,植桂轩建在李太史的故居旧址,是希望郡士能以其为榜样。

张锳又称:“今春,轩左,望杏楼侧,古杏吐花极盛,而郡孝廉景子其浚,捷南宫,入词林,继太史步。余尤愿明春,杏再盛开,郡士春闱,尽登杏苑,皆继太史步也。”这里又透露两个信息。一是“望杏楼”,此楼在道光二十二年兴义府试院修建完成时,并未出现,可以断定是后建。杏花的花期在三月春天,科举张榜公布的日子,因此也称“及第花”,寓意不言而喻。其二是孝廉(举人)景其浚。景其浚是安龙景家巷人,字剑泉,道光二十九年(1849)举人。是年(即咸丰二年)春,“捷南宫,入词林”,即参加礼部会试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因此张锳说其“继太史步”。同时,希望明年春天会试,郡士都能“尽登杏苑,皆继太史步也。”甚至期待或“更有进者”,“为栋梁材”,“越景叔、文正而上之”,达到封侯拜相的高度。

兴义府试院俯瞰 胡云江摄

兴义府试院的“他山楼”,也和李十虚太史有关。据张锳《他山楼记》载,“李他山,广文,兴义宿学也,为十虚太史之孙”。又据《兴义府志》记载,李琼英,字花影,自号他山,拔贡生。李他山学有渊源,为人沉静寡言,“文师昌黎(韩愈),诗宗老杜(杜甫)”,“官至思州府教授(教育局长),监(贵阳)贵山书院(校长)”。张锳也称:“余丙戌入黔,即与相识,旋称契交。后十年,他山流寓贵阳谢世。”张锳道光丙戌年(1826)大挑入黔,便与之相识,此后交好,往来密切。又据嘉庆二年(1797),随云贵总督勒保在安龙镇压王囊仙起义的幕僚舒位,作诗《兴义李他山校官》,前两句云:“我昔从军行,曾修荐士表。厥有李他山,铮铮复佼佼。”说明李他山不仅是一位拔贡文人,还曾被舒位推荐为低级别军官,参与清军对安龙布依族起义的镇压。李他山死后,张锳“又数年,来守兴郡”,即道光二十一年(1841)任兴义知府,并于“岁癸卯(1842年),移建试院,得其故宅于院之东偏,小楼三楹,将就圯矣。随除其地,建植桂轩。以其楼为故人旧居,不忍毁弃,改建于西偏隙地。”意思是当初规划修建试院的时候,李他山面阔三间的祖屋已经年久失修,濒临倒塌,因此张锳将其祖屋从东侧改建到西侧。

关于“他山楼”由来,张锳又云:“岁丙午(1846年),余复来权篆,假馆院斋。幕宾陈鹿山,设榻于楼,晨夕谈究。诸资襄赞,八月既望,小为补葺落成,额以他山。一以志故交于不忘,一以志借助鹿山之意云尔。”张锳道光二十一年(1841)任兴义知府,次年修建试院,年底便因继母苏太夫人病丧,辞官回乡丁忧守制。道光二十六年(1846)“复来权篆”,重新担任兴义知府。因无住处,便“假馆”暂居试院,张锳手下幕僚陈鹿山,也“设榻于楼”,二人时常谈及李他山掌故。八月中旬,得诸君资助,张锳将楼小修整理,采纳陈鹿山提议,额题“他山”,不忘故人。

张桐作《他山楼》与《植桂轩》

今天的兴义府试院,植桂轩尚存,修复后改建为安龙一小国学堂,他山楼则早已消失,只能在图纸中窥其踪影。当年一直跟随在张锳身边辅佐做事的侄孙张桐,得知张锳作《植桂轩记》和《他山楼记》后,也附和两首五言诗,以示纪念。一为《植桂轩》,云:“乞得灵根桂,经营手自栽。香从天外散,蕊记月中开。时听秋风动,偏宜化雨培。无声飘冷露,佳地拟天台。”一为《他山楼》,云:“十载交情重,凭栏客泪潸。遥怜新槛榭,不见故人颜。世事沧桑改,人生石火间。不堪回首处,惆怅忆他山。”两诗通俗易懂,为两栋建筑增添了珍贵的文字印证材料。

修复后的植桂轩作为安龙一小国学堂使用 胡云江摄

编辑

张僡

责编

陆勇

编审

莫梅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