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云议两会热话题|携“非遗”闯市场,于“守艺”中创新,如“百花”般齐放

动静原创综合广播
1615457760
积分商场

“希望有关部门出台相应措施,加大对蜡染、刺绣等民族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做大做强民族文化产业,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实现‘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的转化。”

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村民王琴希望加大对民族文化产业的扶持(熊朝光 摄)

“我希望能有更多帮助非遗的政策,营造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包括传承的生态环境和市场的生态环境,开创更多精致的非遗品牌,让更多人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

民族手工艺人陈梅关注非遗品牌打造

群众热议的民族文化产业是贵州绕不开的发展话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考察调研时指出,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特色苗绣既传统又时尚,既是文化又是产业,不仅能够弘扬传统文化,而且能够推动乡村振兴,要把包括苗绣在内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好、发展好。如何乘势而上,绘就多彩贵州民族文化产业的新画卷?参加今年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们各抒己见,群策群力。

全国政协委员、贵阳市副市长魏定梅

“贵州‘锦绣计划’是一个非常好的民族文化产业载体。通过这个载体,我们可以把很多非遗,通过绣娘的手转化为日用品、工艺品……”在全国政协委员、贵阳市副市长魏定梅看来,民族文化产业是一门“活”的艺术,应该着力实现非遗传承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以贵州“锦绣计划”为例,走非遗手工艺就地转化这条路,将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释放更大潜能。“在这个过程当中,绣娘获得了应有的报酬,家门口就能就业、创业。这对于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是一条很好的路径。”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院长殷红梅

通过旅游商品的开发、旅游村寨的打造、非遗体验馆的建设,乃至于民宿的打造等,延伸到旅游的各个环节,形成民族文化产业链和品牌。”全国人大代表、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院长殷红梅认为,民族文化产业需要“跨界”发展,可以通过开发、生产、营销特色旅游商品,打造精品民宿等,延伸产业链条,提升附加值。

全国人大代表、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石丽平(贵州人大论坛陈兵 摄)

作为松桃苗绣第七代传承人,全国人大代表、松桃梵净山苗族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石丽平钻研苗绣手工艺20多年,培养了4000多名绣娘,带动大批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她们生产出来的苗绣产品,远销67个国家和地区。石丽平十分关注传统技艺转化为手工经济的过程中,如何传承好民族文化,打造民族品牌。她希望将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更好融合,为民族文化产业注入更多发展活力。“传统的元素加上现代的符号,用现代的表现手法来做更多的产品,很多人还是欢迎的。创意才是最好的传承,更多人用起来,民族文化产业才能活起来。我们一定要把苗绣等民族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运用好,带领更多姐妹们增收致富,为我们的乡村振兴助力。”

 (黔西县融媒体中心熊朝光对本文亦有贡献)

记者

陈思思 王亘 周香馨 石凯丞

编辑

谢磊 兰杰欣

责编

胡涛

编审

黄蓓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