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可以被称为苏东坡,其实是有条件的——只有在他历经黄州贬谪后,他才是“苏东坡”——在此之前,连他本人也不知道自己会叫做个“东坡居士”。
宋孝宗时,苏轼被追谥为“文忠”,官方称呼里,他成了“文忠公”。南宋人王宗稷编著《苏文忠公年谱》记载说,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壬戌,“先生年四十七,在黄州。寓居临皋亭,就东坡筑雪堂,自号‘东坡居士’。”
王宗稷还以文艺家的眼光,“试以《东坡图》考雪堂之景”说:“堂之前则有细柳;前有浚井,西有微泉。堂之下则有大冶长老桃花、茶,巢元脩菜,何氏丛橘,种秔稌,莳枣栗;有松期为可斫,种麦以为奇事;作陂塘,植黄桑。皆足以供先生之岁用,而为雪堂之胜景云耳。”
位于今湖北黄冈的东坡赤壁。图源:湖北省黄冈市黄州区人民政府网
但实则据苏轼五言组诗《东坡八首》及诗前小序,东坡之地原为“故营地数十亩”,是荒废的军垦田,苏轼是“躬耕其中”求生存的,并不能如后人手绘《东坡图》画卷一般成了网红打卡的风景胜地。而苏轼《东坡八首》组诗写“垦辟之劳,筋力殆尽”,于是“释耒而叹,乃作是诗,自愍其勤”,看来,劳动的艰辛也给了苏轼一个深刻思考人生的崭新视角。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此地被苏轼命名为“东坡”,却似乎并未在组诗里强调苏轼自己的人生际遇、主观意识与个人心性。
然而,苏轼另有一首七言绝句《东坡》则截然不同了。苏轼《东坡》诗云: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这似乎是一种宣示,诗的后两句里有一种不平则鸣的铿锵金属响声。这两句的字面意思是,不要嫌弃这坎坎坷坷的东坡小路,我天生就是喜欢这拐杖铿铿锵锵的响声。而深层的含义则是,我的人生之路如此坎坎坷坷,但我坦坦荡荡,欣欣然面对,且乐在其中!这样的坚定从容是感人至深的。结合苏轼于本年(元丰五年)三月七日所作《定风波》词来融通理解,“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的苏轼,确已远远舍弃了“乌台诗案”的阴影笼罩,给人以脱胎换骨的喜悦。也就是说,以苏轼的这首《东坡》诗为标志,苏轼的人生拐角处凸现了,他由苏轼转变为了“东坡居士”,成了苏东坡。
苏轼像。图源:杭州苏东坡纪念馆
苏轼仅仅是因为那片地被他命名为“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吗?
当然不是。
而且,苏轼把那片坡地命名为“东坡”也不仅仅因为那片坡地在黄州城的东边。“东坡”的说法,实则来自苏轼的“爱豆”,唐代的白居易。
苏轼自号“东坡”,是表达了他对于白居易的敬慕之情,对此,宋人已多有论述。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第三卷“乐天对酒诗”条言之凿凿:“本朝士大夫多慕乐天,东坡尤甚。”周必大《二老堂诗话》之“东坡立名”条目曰:“白乐天为忠州刺史,有《东坡种花》二诗,又有《步东坡》诗云‘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本朝苏文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盖其文章皆主辞达,而忠厚好施,刚直尽言,与人有情,于物无著,大略相似。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
黄州,今湖北黄冈黄州区。图源:黄州区融媒体中心
洪迈《容斋三笔·东坡慕乐天》云:“苏公谪居黄州,始自称东坡居士。详考其意,盖专慕白乐天而然。白公有《东坡种花》二诗云……苏公在黄,正与白公忠州相似。……则公之所以景仰者,不止一再言之,非东坡之名偶尔暗合也。”
也就是说,苏轼把贬谪黄州之后的安居之地命名为“东坡”,命名的含义来自大约200年前唐代白居易左迁忠州时的“东坡”。
而细致追究探讨,苏轼的自号非止“东坡”二字,尽管后人(包括我们)都称他为“苏东坡”,但他的自号还有“居士”二字。“东坡居士、东坡居士、东坡居士”,肯定,苏轼一定会这样向我们强调他的自号的。那么苏轼自号中的“居士”二字是何来历?
居然也是直接来自白居易!
在《轼以去岁春夏,侍立迩英,而秋冬之交,子由相继入侍。次韵绝句四首,各述所怀》一诗中,苏轼有“定似香山老居士”之句。这里的“香山老居士”,就是指白居易——香山在今河南省洛阳市龙门山之东,白居易曾在此筑石楼,自号“香山居士”。在此,苏轼自己的注解说:“乐天自江州司马除忠州刺史,旋以主客郎中知制诰,遂拜中书舍人。某虽不敢自比,然谪居黄州,起知文登,召为仪曹,遂忝侍从,出处老少大略相似,庶几复享此翁晚节闲适之乐焉。”显然,苏轼以人生经历、人生向往为由头来比附白居易,敬慕之情溢于言表。
苏轼粉白居易,仰慕白居易,在他的诗文中还多有明言。如苏轼《赠善相程杰》诗有曰:“我似乐天君记取,华颠赏遍洛阳春。”《赠写真李道士》诗有云:“他时要指集贤人,知是香山老居士。”《去杭州》诗曰:“出处依稀似乐天,敢将衰朽较前贤。”《次韵答黄安中兼简林子中》诗云:“老去心灰不复燃……空羡苏杭养乐天。”苏轼还曾著文《钱塘六井记》追述赞美白居易在杭州治湖浚井的劳苦功高。
苏轼粉白居易,仰慕白居易,除了对他人生行藏、道德文章的认同与褒扬,更深层的是对白居易“中隐”处世态度的认同。
“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中国古代,归隐的文化、伪归隐的文化、归隐的伪文化,向来很发达。而如此高调直白地宣扬所谓“中隐”,白居易是第一人。这大约好像总是有些缺乏斗争精神,然而那正是万恶的封建社会里士大夫阶层普遍喜欢的调调。苏轼早在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杭州通判任上时作《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五有云:“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而大约十年之后,苏轼才自号“东坡居士”,但此时,苏轼就明确认同“中隐”处世心态,闲适安乐而又乐观豁达,这大约也是北宋士大夫普遍喜爱、接受白居易的深层缘由之一吧。
图源:赤壁市人民政府网
《赤壁赋》的开头想必大家都能背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而这个“壬戌”就是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当年十月苏轼再游“赤壁”,作《后赤壁赋》。苏轼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也写作于这一年;而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的苏轼《寒食诗帖》,也可能就是书写在这一年,元丰五年。
元丰五年苏轼自号“东坡居士”,当然算不上开天辟地、惊天动地的大事件。但对于苏轼个人而言,元丰五年之前,皆是序章,之后,崭新的苏东坡时代到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