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地中学生连线学党史课堂 本报记者 孙中钦 摄
中共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遵义会议会址……熟悉的红色景点在全息投影屏上一一呈现,带领十六七岁少年走进历史,回望百年风云岁月。今天上午,在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全国中小学首家5G全息智慧教室内,卢湾高级中学高一(八)班和贵州省遵义市第五中学的同学们通过网络连线,共同上了一节《在历史的紧要关头——信仰与使命》思政专题课。
百年前,为什么有这样一群年轻人可以勇敢地担负起时代的重任?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在上海诞生?在卢高思政课教师梁阅引导下,卢高学子分享课前探究的成果。“遵义会议为什么能够拨正中国革命的方向?”借助全息技术,遵义五中教师唐艳“站”到了上海学生面前,阐释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
两年前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信息技术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征程以更加生动、鲜活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梁阅说。
虽然从未谋面,但向对方描述自己家乡的发展,讲述校友的故事时,两地同学都是一样的自豪。贵州同学们感叹,以前,大家都说贵州“地无三里平”,如今,这里县县通高速;有同学参观了全国文明村镇贵州省花茂村,了解了在精准扶贫政策的推动下,“荒茅田”如何变成安居乐业的家园。“欢迎上海的同学来到贵州,这里有红色文化,也有美景,有美食!”而在上海学生的描述中,“魔都”的美不仅在于这里是全球总部经济聚集地、中国对外改革开放重要窗口,更在于越来越宜居的生活环境。比如,学校不远的黄浦滨江沿线,便是同学们运动、休闲最爱的去处。
“无论是上海还是贵州的变化,印证的都是整个中国的发展。你们有广阔的天地可以挥洒,这个时代也交付你们全新的责任。未来,在向着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程上,你将怎样为家乡、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一个小时的课结束了,但同学们的思考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