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龙说夜郎丨花江铁索桥告诉我们,不妨让“子弹多飞一会”

动静原创撰文:龙虎
1687870620
动静原创

以文物立足,以史料为盾,

虎视牂牁,鹰瞵万峰,解读历史。

黔西南州除了望谟县,其余县市均被南北两条盘江夹绕包围,其中北盘江有两座比较出名的铁索桥。一座位于晴隆,称盘江铁索桥。一座位于贞丰,称花江铁索桥。即便是黔西南本乡本土的人,也经常会搞混淆。晴隆的盘江铁索桥好理解,毕竟桥就建在北盘江上。贞丰的花江铁索桥就要费解些,同样建在北盘江上,为什么叫花江铁索桥呢?

花江铁索桥 拍摄:李文鑫

首先我们要搞清“花江”是地名还是江名。《兴义府志·考正兴义府图说》记载,“贞丰州分守定头城、板桂、感牛、罗王亭诸隘口,以重兵驻花江、高坎汛”。《考正贞丰州图说》记载,“嘉庆二年平苗后,于高坎设汛,由花江往州城”。这样看来,花江无疑是地名。不过,同文又载,“花江最险,峭岩对峙,下临盘江,盖北盘江至此,乃变名花江也”。按这个记载,即北盘江到了花江这个地方,才更名花江,大致就是我们今天称花江大峡谷的这一段,那花江无疑也是江名。此外,府志中还有关于“花江岩”的记载,“花江岩山势陡峻,高十五里,羊肠一线,自麓至顶,始得平坦,为州北要隘,所谓一夫当关,万人莫敌者也。江水绕流,即北盘江。对岸为永宁州界(今关岭县境内),山亦陡险,其高相敌,旧有朝天一柱香之名,石级鳞次,可阶而升。”按这个说法,花江还有一座巨大的花江岩。这座花江岩还有一个旁证,府志“津渡卷”载,“花江渡在州城北九十里花江岩下”。此外,《黔南识略》亦记载,从贞丰县的者相镇,“至花江渡,为赴省要津,商贾不绝”。

梳理一下,贞丰县平街乡有个花江村,花江村有座高耸的花江岩,其上崖壁镌刻诸多摩崖。江对岸的关岭县,有个花江镇,特色美食花江狗肉,即源于此。贞丰县和关岭县夹流北盘江的这一段,两岸斧削绝壁,谷底惊涛骇浪,响声如雷,浪如白花,故名花江。此外,坊间另有一说,每逢暮春落花时节,两岸花絮飘散河中,团团层层,顺流而下,故名花江。但无论哪种说法,从逻辑上分析,感觉应该先有江名,再有地名。如花江岩、花江渡、花江村、花江镇、花江大峡谷等,都是依据江名而来。当然,花江铁索桥亦是如此。

花江铁索桥相对盘江铁索桥,历史短,名气也小。《兴义府志》多次出现花江、花江岩和花江渡,但未出现花江桥。不过,在府志“贞丰州桥梁”最后一段,出现一个关于铁索桥的记录,云:“全境桥梁,唯铁索桥有岁修之费,领银于藩库。可保永固。余桥有圮,以时修筑。是所望于后之贤有司与善士”。这说明《兴义府志》在咸丰四年(1854)成书之前,贞丰曾经有一座铁索桥,并且每年可以得到国家固定拨付的维修经费。即便如此,桥还是完全毁掉。因此记录者希望今后有担当负责的官员和乐善好施的乡绅,把桥重新建好。不过,记录中没有对铁索桥冠以地名或江名,故不知道这个桥在哪里。巧合的是,府志成书后的四十七年,光绪二十七年(1901),花江铁索桥最终修建完成,营造者镌刻一方“拟筹花江铁索桥岁修规程记”摩崖,大意是花江之水太过险恶,必须抽取驮马商队过路费,作为桥梁每年的维修费用。因此,府志提到的这座桥,大概率就是花江铁索桥的前身。

花江铁索桥 拍摄:李文鑫

花江铁索桥主持倡建者,乃时任安义镇总兵(兴义军区司令员)蒋宗汉,字炳堂,云南大理鹤庆县人。据石廷栋“光绪二十六年(1900)庚子仲夏”撰写的“建修花江铁索桥记”,蒋宗汉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五月,“首捐廉(银)五百两”,倡议修桥,最初修建一座石桥。次年(1899)四月,桥面即将合拢竣工,“十一日夜半,蛟发水涨”,桥被冲坍塌。蒋宗汉此前在云南任职时,就是“基建狂魔”,建桥十余座。名气最大的,是位于丽江的一座铁索桥,号称“金沙江上第一桥”的金龙桥。文中曰:“既石之不可,曷不仿我滇中铁索”,“曷”就是“何”,既然建石桥不成,为什么不仿照原来在云南丽江时修建铁索桥呢。此外,位于北盘江上游的安南(今晴隆)盘江铁索桥,数年前也因战争被破坏,蒋宗汉还亲自前往,成功修复。贵州学政叶在琦还写有一首《盘江铁索桥复成寄安义蒋镇军炳堂》,以示纪念。可以看出,蒋宗汉在云贵履职,确实积累了不少修建铁索桥的经验。因此石桥被冲毁不久,蒋宗汉在距离坍塌处数丈,便另觅地点,筹备修建铁索桥,云:“吾不能成此花江铁桥,誓不已也”,即桥不建成,绝不停止。

石廷栋1900年“建修花江铁索桥记”摩崖拓片

为建好花江铁索桥,蒋宗汉除继续带头捐款和筹钱外,还专门安排两位中级军官具体负责。一位是安义镇右营都司何其荣,为监造官。一位是水城营游击赵连贵,负责铁链。此外,还专门从平夷和普安两地,募集一批石匠和铁匠。光绪二十六年(1900)夏,铁索桥大功告成。时任兴义守备石廷栋在撰文中描述,“桥长二十四丈(约75米),铁索十有六根,上铺木板。计工数万,费万余金”。为恭贺桥成,石廷栋题“彩虹双映”“万缘桥”,时任兴义府训导(分管文教的官员)、贵阳人熊济熙题“履道坦坦”,这些文字被放大后,镌刻在花江岩石壁上。歌功颂德,昭示天下。当然,最显眼的还是“炳堂蒋军门行乐图”,这是兴义府军政官员为蒋宗汉量身打造的造像。蒋宗汉此时刚刚升官,代理“贵州省军区司令”一职,时称“军门提督炳堂大人”。但见蒋军门石像端坐窟内,高宽均约一米许,左手抚衣襟,右手持团扇,一副“仁慈心良(四字来源于摩崖对其描述)”的模样,人生巅峰不过耳耳。

“炳堂蒋军门行乐图”造像

天有不测风云,崖壁上的墨迹甚至未干,突如其来的桥基崩塌,让花江岩上那些耀眼的摩崖和造像,看上去像个笑话。据“拟筹花江铁索桥岁修规程记”载,耗费巨资落成不久的铁索桥,“因择地不善,于功成之后又被冲塌”,具体原因,是两端用于栓扣铁索的岩石不够牢固。这种感觉,就像军门大人的笑容还没完全舒展开来,便凝固了。笑话归笑话,军门大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志向还在,“善念益坚。誓修此桥,不成不止”。桥塌不久,蒋宗汉又择临近地点,“添链重修”,终于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夏四月,再次将桥建成。时守备石廷栋已兼任兴义知府,自然要重新撰文恭贺,起名“重建花江铁索桥记”,与去年撰写的“建修花江铁索桥记”,标题仅一字之差。因兴义府训导熊济熙已调往他处,故此方摩崖由兴义府享受同知衔待遇的幕僚胡寿彭操刀书写。文中提到“荏苒四载(1898-1901),地经三易”,侧面说明桥乃三建两毁,殊为不易。不过,有了前车之鉴,大尺幅的题字摩崖这次没有了。

石廷栋1901年“重建花江铁索桥记”摩崖

此后,花江铁索桥又在清宣统、民国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期进行了多次维修改造,花江岩壁上的摩崖也越来越多。但无论怎么看,都没有“光绪二十六年”的几方摩崖有意思。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大功告成之后,不妨让“子弹多飞一会”。

编辑

张僡

责编

飞宇

编审

莫梅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