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谢:贵州黔西南州博物馆
这是一对来自约两千年前的东汉陶鸡,现藏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博物馆,属国家一级文物。它与前段时间为大家介绍过的东汉抚琴俑出土于同一墓葬——黔西南州兴仁市交乐6号汉墓。那么以陶鸡为随葬品这对于墓主人来说,有什么寓意呢?
这对陶鸡一公一母,公鸡长24厘米,高28厘米,立姿,昂首翘尾,两腿分立;母鸡长21厘米,高18厘米,昂首挺胸,尾上立,两翼各拥雏鸡一只,背上立一小鸡。它们的鸡冠、爪、羽处皆有彩绘。中原陶鸡一般体积小,而这对陶鸡体积较大,形象生动,意境安宁。
鸡与“吉”同音,自古就象征吉祥。而在中国古代,鸡还被称为“五德之禽”,兼具文、武、勇、仁、信五德。这种说法最早出自《韩诗外传》,大意是说:鸡头上有冠,好像书生一样,是文德;鸡足后面有距,能斗,是武德;鸡面对敌人敢拼,是勇德;有食物招呼同类,是仁德;守夜不失时,天明报晓,是信德。鸡的五德是从儒家传统观念而来,是人赋予动物的一种精神寄托。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鸡的国家之一,鸡与人朝夕相伴的历史至少有三千多年,虽然鸡是一种常见的家禽,但是在中国古人的心中,鸡还是一位与百姓朝夕相伴的神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凤凰是传说中的百鸟之王,常用来象征祥瑞,而凤的原型就是鸡。中国汉代书籍《神异经》中描写了神鸡的威力,书中写道:大荒东极的扶桑山上有玉鸡,太阳将升之时,玉鸡打鸣报晓,然后是金鸡鸣叫,石鸡鸣叫,最后,天底下的鸡都跟着叫起来。然后海水涨潮,东方渐明。在中国古代,雄鸡报晓是对人最大的帮助,每天无论天气如何,它们都准时啼鸣,因此人们的作息安排,很大程度上要依赖鸡鸣的提醒。
在汉代“事死如生”的厚葬观念下,与这对陶鸡同墓出土的还有陶狗、陶屋、陶仓、陶灶和“鱼稻共生田”模型等泥制灰陶文物。这些文物仿佛为我们拼凑出了约两千年前,东汉时期,墓主人曾经在鸡鸣狗吠中享受着田园之乐的生活场景,也让我们看到在贵州这片土地上,人们安居乐业、幸福祥和的美好生活图景,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不凡表达和瑰丽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