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河口乡,有一群人,他们通常四五人一组,背着背篼、跋山涉水,到苗村侗寨为村民开展上门诊疗服务,免费为村里的群众做健康体检,被当地百姓称为大山里的“背篼医疗服务队”。
“今年的第一次慢性病随访,正式启动。”随着河口乡卫生院院长王昌勋的一声令下,一支由家庭医生团队长、社区护理、公共卫生医生、乡村医生组成的“背篼医疗服务队”,背着心电图机、听诊器、血压计、血糖仪等设备走出乡卫生院,顶着寒风和低温,开启了今年第一次入村医疗服务。
河口乡位于锦屏县的西北面,因为修建水库水位上涨,被称为“锦屏小三峡”。全乡被清水江和乌峡江分割成为三大块,19个行政村分散在两江沿线,“对面喊得应、见面要半天”就是河口乡自然环境的真实写照。虽然,每个村都有硬化路通向外界,但在乡内村与村之间坐船更加方便,各种渔船和班船成为居住在当地的苗族和侗族同胞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
河口乡卫生院院长王昌勋告诉记者,医疗队以前下村坐的船是群众打鱼的小船,五六个人一条船,有大船经过的时候,小船就会左右晃荡,很危险,所以每一位医生都要配救生衣。付金香医生是河口乡卫生一名90后女医生,不会游泳的她,每一次下乡最害怕的就是坐小船。得知医疗服务队的困难后,当地政府为他们提供了一条公务船,方便他们入村开展工作,他们有需要,船可以随叫随到。
早上8点,渡船如约而至。医疗服务队要去的文斗村位于清水江下游,乘坐汽车来回需要绕行五六个小时,乘船再爬山走小路,能够节约三个小时。
大约40分钟,渡船到达文斗村附近的渡口。对于“背篼医疗服务队”来说挑战才刚刚开始,他们必须背着装满器材和药品的背篼爬一段看不到尽头的山路,这也是每次入村服务中最考验大家体力的时候。
过去进村的路并不好走,医疗队中有多人摔伤,设备也偶尔损坏。2017年他想出利用背篼来携带,时间长了就被当地老百姓称为“背篼医疗服务队”。在这个团队中,每一位背篼医生的专业都不一样,背上的设备也不同。
“如果是下村给老年人体检的话,我就背抽血的医用品,这些材料都还轻一点,主要是谭医生他们背的B超机,连换肩的人都没有。”河口乡卫生院医生付金香说。
由于经常到访,许多村民和他们都是老熟人了。别看现在“背篼医疗队”在当地是备受欢迎,原来情况可完全不一样。河口乡卫生院院长王昌勋告诉说,以前很多群众不欢迎医疗队,因为当地的村民觉得他们穿白大褂不吉利。现在老百姓已经认识到医疗队是为村民的身体健康服务的,很支持医疗队的工作。
忙了一天,坐渡船回到卫生院夜幕已经降临。辛苦了一天,天气又寒冷,王院长就请大伙儿吃一顿火锅,慰劳一下队员。一年需要下村多少次,大都记不清楚了,三年前的一次下村服务让他们记忆犹新。
那天,他们早上7点就坐船下村,在三个自然寨进行入户医疗服务,回到乡卫生院已经是晚上的9点多钟。由于当天走了大约30公里山路,他们累得饭都吃不下。
每次回忆这些经历,付金香的眼泪都忍不住往下流
“十三五”期间,河口乡整乡脱贫摘帽、通村路通组路修到了每一个寨子,两千多位村民易地扶贫搬迁到了县城,“背篼医疗服务队”在服务村民的同时也见证了这里巨变。
河口乡瑶光村乡村医生姜希柏说,他90年代就在这里工作了,现在每个村都有了卫生室,村民看病方便了,基本上解决了小病不出村这个大难题了。
每个季度,“背篼医疗服务队”都要走遍辖区内53个自然寨。一年下来,平均会为每个村寨上门服务40多次,每一位成员要花4个月以上的时间入村开展医疗服务。三年来,没有一人提出辞职,恰恰相反,队员的数量还在增加。现在河口村已经组建起了五支医疗服务队,分片区进行上门服务。2017年以来,“背篼医疗服务队”累计入村开展服务近2500次,为村民提供医疗服务超过4万人次,为慢性病人开展随访服务8900多次。
锦屏县融媒体中心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