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on
打开

龙说夜郎丨贵州出土的蓝色琉璃耳珰,可能来源于广西

动静原创撰文:龙虎
1671541080
积分商场

以文物立足,以史料为盾,

虎视牂牁,鹰瞵万峰,解读历史。

汉代著名的诗歌《孔雀东南飞》,描写庐江小吏焦仲卿妻子刘兰芝的穿戴,用了一句“耳著明月珰”。在另一首描写天上宴乐场景的《艳歌》中,也用“姮娥垂明珰”,形容前来献舞的嫦娥。诗歌中的“珰”,是一种耳饰,特别流行于汉代,但与今天的耳环还是略有不同。东汉经学家刘熙在《释名·释首饰》中,指向更为明确,称:“穿耳施珠曰珰”。并注释道:“此本出于蛮夷所为,蛮夷妇女轻浮好走,故以此珰垂之,今中国人效之也。”按其说法,耳珰最早是蛮夷地区的妇女佩戴,原因是这些地区教育普遍比较落后,缺乏礼数的熏染,需要穿耳佩珰进行自我约束,之后逐渐才被中原地区妇女效仿。戴个耳珰就能实现妇女的“自我束缚”,估计最早这东西和金属的铃铛有关,会发出响声。民族地区的妇女性格豪爽,走路风风火火,戴起耳珰之后,为了不让它发出声响,就必须让脚步慢下来。

关于耳珰的形状,典籍中多描述为珠形。如东汉末年学者应劭在《风俗演义》中,称“耳珠曰珰”。汉乐府民歌《陌上桑》描写一位年轻貌美的采桑女罗敷,云:“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东汉末年文学家刘桢《鲁都赋》对女子的首饰,也有“珥明月之珠珰”的描述。不过,考古发掘出土的耳珰,却少见珠形,造型多为圆柱形,柱中段有明显的束腰,两端较粗,有时一头大,一头小,但确实是仅限于女性使用。

蓝色琉璃耳珰 兴仁雨樟交乐松林坡2号墓出土

蓝色琉璃耳珰 兴仁雨樟交乐松林坡2号墓出土

1975年,贵州兴仁县雨樟镇交乐松林坡2号墓出土一对耳珰,鉴定为国家三级文物。两只耳珰大小一样,为圆柱形,中有纵贯内凹穿孔。通高1.4厘米,微束腰。柱两端呈喇叭状,一头大,一头小,大径1.5厘米,小径1.1厘米。平坝夏云汉墓也曾出土这种耳珰,圆柱形,束腰不明显。柱中心有穿孔贯通,上小下大,通高1.6厘米,上口径1.1厘米,下口径1.8厘米。像这种一头大一头小的耳珰,佩戴方式一般是将小的一头直接穿入耳洞,嵌紧即可。当然,因为中间有穿孔,也可以穿根丝线,通过拴系方式吊在耳洞中。一些比较复杂的耳珰,还可以在耳珰的下面再吊玉石、铃铛之类的坠饰。有意思的是,贵州这些耳珰均为半透明,材质是古代琉璃,呈现出明亮的淡蓝色,非常漂亮,这大概也是乐府诗歌中为什么用“明月”比喻耳珰的原因。

蓝色琉璃耳珰 平坝夏云汉墓出土 图片来源:《贵州平坝县夏云镇汉墓的发掘》

提到琉璃,我们今天最容易想到古建筑上色彩斑斓的琉璃瓦。比如民国时期北京著名的古玩市场琉璃厂,这地方最早就是给故宫制作建筑构件的。但这个琉璃和古代琉璃器却不是一回事。从汉代晚期开始,为了美观,古人将薄薄的釉涂饰在一些殉葬的陶器上,多呈现出绿色或黄色。魏晋之后,这种方法被扩大使用在建筑上,因为釉的材质和早期琉璃无异,故古人将这种釉色称为“琉璃”,并延续下来。其实“琉璃”一词,最早来自西方梵语的音译,西汉桓宽的《盐铁论》中,称为“瑠璃”。班固在《汉书》中记载西域的罽宾国(古代中亚内陆国),就有特产“璧流离”,也就是绿色的琉璃。此外在一些典籍中,琉璃还有“琅玕”“璆琳”“陆离”等称呼。

如果从考古学范畴认定,早期的琉璃其实就是玻璃,四千年前的埃及就已经发现了。“玻璃”也是梵语音,读起来有点像今天的佛教名词“波罗蜜”。两者的主要成分都是二氧化硅,就是石英晶体。汉代的琉璃主要有三种,一是“铅钡玻璃”,二是“钠钙玻璃”,三是“钾玻璃”。按现在主流的说法,我国制造琉璃,早在周朝就开始了,方法是从铸造青铜器产生的副产品中偶然获得的。古人铸造青铜器,需要使用沙子制作模具,这种沙子中含有大量的石英晶体。因为铸造青铜器需要加入铅和锡,而钡又是铅矿的共生物,故我们今天把这种琉璃副产品称为“铅钡玻璃”。特点是熔点较低,色彩丰富但层次不一,比较浑浊,故又称“五色石”。因青铜冶炼本身就是皇家贵族的专利,故这种琉璃副产品在民间无法获得,非常珍贵。与东方的“铅钡玻璃”不同,“钠钙玻璃”来自西方。张骞打开西域之门后,“钠钙玻璃”就随着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因为石英晶体的熔点很高,与我们冶炼青铜加入铅和锡不一样,西方人是通过加入纯碱和石灰石等作为助溶剂,材质中含的钠和钙就比较多,因此称为“钠钙玻璃”。其特点是耐高温,并且透明度好。

除上述两种外,在中国的南方地区和东南亚地区,还有一种“钾玻璃”。含钾的原因是在冶炼过程中使用了当地的硝石作为助溶剂。硝石又名钾硝石,主要成分就是硝酸钾。三国东吴太守万震编著的《南州异物志》,对“南海诸岛”制造玻璃器有“以自然灰治之”的记载,“自然灰状如黄灰”,就是硝石灰,当地人常常用于洗衣清洁,这个记载同“钾玻璃”的制造基本相符。“钾玻璃”的特点是韧性更好,强度更高,通常呈现出蓝紫色。一些“钾玻璃”在冶炼过程中,可能还加入了钴矿,因此整体显示出蓝色。贵州出土的几件耳珰均为蓝色,产地应该是万震笔下的“南海诸岛”,结合广西沿海地区大量考古出土这种蓝色的“钾玻璃”,因此猜测这些耳珰的产地就来源于广西。

编辑

龙菊珍

责编

李佳

编审

莫梅

联系我们
贵州网络新闻联播
说点什么...
评论
点赞
分享

相关推荐

精选评论
最新评论
点击查看更多
已隐藏部分评论
还没评论,等你发言了哟~
0/200
取消
1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
2 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明日空中黔课课表已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