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地名网载:电光村由原店子村演变而来,寓意村庄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和未来,故而得名。清代,此地属大定府平远州(今毕节市织金县)时丰里六甲,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朝廷将崇信、时丰、岁稔3里划归水城厅,此地归盐井乡管辖。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此地属五区苏戛箐。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此地属三区杨梅树。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此地属阿戛乡。1950年,此地属六区蟠龙乡五村店子上。1953年4月,此地属阿戛乡。1958年成立电光大队,属阿戛管理区。1984年电光大队改名为电光村。1961年7月,属阿戛公社。1983年4月,属阿戛乡。1992年7月,属阿戛乡。2005年,亮岩村并入电光村。2012年,属阿戛镇。2015年6月,高中村并入电光村。
电光村距双水中心城区18公里,位于阿戛镇中部,西接中坝村,南抵阿戛社区,北抵温泉村,东邻蟠龙镇沙坡村,大部分地处通仲河峡谷西侧缓坡地带,西面是阿札屯,东边为百车河。电光村行政区域面积19.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04万亩、林地面积0.746万亩,森林覆盖率49.3%,年均降雨量1200毫米。电光村距水黄公路百车河出口8公里,距离杭瑞高速六盘水东站16公里,玉马路、刘官路贯穿村境,交通便利,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水利、供电、通信网络全覆盖。辖区内有学校1所,村卫生室2个。煤炭资源储量丰富,有持证煤矿1个。电光村辖13个村民组,居住着汉族、苗族等民族。2023年,户籍人口1286户6003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数的26%。电光村党委下辖3个支部,有共产党员127名。高中一带,则为阿札屯山脉之过峡余脉,群山耸峙。鸡中顶海拔1700米,大坪子海拔2000米,电光村平均海拔1626米,为地形落差较大的山地。
古驿道边,从店子到电光
从奢渡河下来的古驿道从百车河分岔,一条下蟠龙,通郎岱。一条往米箩过归集,通普安。阿札屯上严家卡子,亦有古驿道蜿蜒而下,交汇于此。如今,严家卡子下来,还完整保存着一段古驿道。古驿道斗折蛇行,像一条沉睡的巨龙伏卧在山间。两旁树木郁郁葱葱,枝柯交织,形成了一片天然的绿色穹顶。阳光透过树叶缝隙洒下,形成斑驳光影,为这条古老的道路增添了几分神秘。踏上古驿道,仿佛一脚迈进了历史的长河。雄关之下,石板路虽崎岖不平,却坚实而稳固。每一步踩下去,都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仿佛在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倾听他们的喜怒哀乐,感受他们的奔波与追求。岁月的痕迹深深地烙印石板上,每一块石板都承载着无数过客的足迹和故事。风声在耳边低语,寂静和荒芜,仍诉说着过往的辉煌。曾经,这里马蹄声、铃铛声、吆喝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充满了生机。这条古驿道,见证了岁月的变迁,见证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它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明的传承。
清朝时,这一带就有多家骡马店。“日暮先投宿,鸡鸣早看天。”乡民称投宿为扎店子,这里便被称为店子上。晨昏时分,起早贪黑的人们手执松明火把,前呼后应,一派忙碌。后来,用上了手电筒,一束束光柱照亮了村子,又有了电光这个地名。
曾经,受益于驿道的便利,这一带不光丰衣足食,且出现了早期的商业萌芽,促成了财富积累。相传,大寨原来叫做潘家大寨,潘姓人家吹大烟欠下还不清的债务,只好把土地和房产抵给熊家,这里成了熊家大寨。大寨里曾建有一座三层碉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届阿戛政府还曾在碉楼里办公。后来,拆除碉楼时,从墙洞中找到三袋小板,全是“小蟠龙”。在离碉三五丈处的大梨树下,挖出一只金龟,重约两斤。据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发生过村民拆除老家灶台时,从下面挖出过八坛银子全部交公的事情。现在,大寨村民偶尔用挖掘机平整场地、修建堡坎时,还不忘半开玩笑地相互提醒:“悠着点整哈,说不定今天要挖出点黄金白银来。”
可见,电光村在历史上曾经如何富足。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行商坐贾,调有余济不足并从中获利。也许前人遗风尚存,如今在大寨一带,就有大大小小的老板二十几人,他们或开办砂石厂、修理厂、砖厂、养殖场,或包工程,都是带头致富的能人。
电光村村民很早就开始挖煤,自然也出过一两个煤老板。资源整合之后,关停了小煤窑,村境内现有持证煤矿一个,属贵州省六盘水吉源煤业有限公司,是本地区相当具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吉源煤业由广州市科密集团和贵州吉源实业有限公司合股成立,以煤炭开采、洗选、加工为主。公司采矿区面积2.6378平方公里,已探明地质储量1390万吨,生产能力按45万吨/年设计,2006年取得年30万吨采矿许可证,服务年限16.8年。吉源煤业开采煤层稳定,储量丰富,工程及水文地质条件不复杂,资源可靠,开采技术条件好,项目抗风险能力强,有效解决了电光村部分村民的劳动就业。
电光村古驿道的石街路上,还留下过红军的脚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九军团2000余人,在完成掩护主力红军南渡乌江之后,为了策应主力红军入滇,这支队伍转战黔西北,进入水城。4月19日午饭后,红军战士过猴儿关天险,下阿佐,经立石碑,从落水洞进入今电光村猫场组,当晚,这支队伍过四方井、阿戛,到了桐子林和米箩一带宿营。
红军烙下的光辉足迹至今依然闪耀在电光人民心里。沧桑巨变,附近的加开营电站及早让这一带通上了电,电光实至名归,寓意着村庄从此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和未来。
芝麻开花节节高,脱贫致富奔小康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据电光村党组织书记胡加财介绍,原高中小村的得名,来源于经常召开群众会的地方,有三棵高高的棕树。
鸡中顶其实原名为金钟顶,因为有风水先生在此处寻龙点穴时,见四周有十八座山头朝向这里,呼形胜为十八罗汉撞金钟。村民以讹相传,地名变为今天的鸡中顶。当然,也有称此地为鸡㙡岭的,群山如野生鸡㙡,倒也形象。
十个指头有长短。店子一带自古富裕,高中一带之前却很贫穷。
电光村高中片区平均海拔1726米,距离镇政府有18公里。辖区人口440户2056人,含大坪子、鸡中顶、扑鲁克、大麻窝4个村民组,10个自然村寨,90%为苗族。面积8.1平方公里,耕地却只有3033亩。高中山高坡陡,从前交通不便。石漠化严重,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百姓受教育程度低,土里刨食,靠天吃饭,贫困发生率曾高达76%,为六盘水全市之最,是因“穷”出名、因“穷”落后的深度贫困村。
2014年,一场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战打响了。在市县各级帮扶下,在村支两委带领下,高中村誓以整村脱贫为目标,凝心聚力,大干快上,使得这个深度贫困村发生了“深度”的变化。村民养牛、养羊、养猪、养鸡、种火棘盆景、种食用菌、建小康菜园、修通组串户路,实施易扶搬迁、危房改造、人居环境整治,强化教育和医疗保障。2015年以来,在尊重群众意愿和科学引领的基础上,六盘水市质监局党组为原高中村布局了养牛、养羊、养猪、养鸡、苎麻种植、苗族传统纺织等项目。140户建档立卡户主动申请加入合作社实施养牛项目,主动投入资金700万元、义务投入劳动力完成5000平方米标准化养牛场建设,在建标准化养牛场6000平方米。20户农户主动投入资金60万元、义务投入劳动力建设标准化养羊场600平方米。5户贫困户投资25万元,种植苎麻20亩,订购纺车、织床20套。10户贫困户投资50万元发展养猪项目。
六盘水市质监局还利用国家扶持农业农村发展相关政策,为电光村争取农业灌溉项目资金135万元,人畜安全饮水工程项目200万元,草山围栏项目资金9.8万元,圈舍改造资金5万元,坡改梯、基耕道项目50万元,中央民族资金5万元。利用交通政策,争取到道路硬化15公里,新建道路20公里。利用“特惠贷”政策,帮助贫困群众申请贷款800余万元。利用“美丽乡村、四在农家”、危房改造等政策,争取棚户区改造项目2个1200户,农民文化广场项目5个等等。
经过数年攻坚,成立了水城县牛得很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六盘水市雅优民族服饰有限公司、六盘水市红火园林绿化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建起了猕猴桃产业园、食用菌种植和“水城黑山羊”圈养基地。这些产业,成就这样一组亮眼数据——产业覆盖贫困户222户1176人,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3760元增加到2020年的8576元,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68.33%下降到2020年的1.51%。电光村全面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
说不完的脱贫故事。鸡中顶吴维芳老汉曾经是“山顶洞人”。大岩洞是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寨子,得名于村前大山中间那座古朴而神秘的岩洞。大岩洞曾是民国时期吴氏先祖的避难栖息之地,也是吴氏家族数代人的繁衍生息之所。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吴氏先祖为躲避土匪的残害,流落到当年这片荒芜的大山之中。曾经,三家十多口人与豺狼为伍,在洞穴中安家,于山洞里繁衍,过着宛如原始部落般的穴居生活。
大岩洞里人口多时,曾生活了三户人家十几口人。他们一日三餐吃着自己种的苞谷、洋芋,一年到头几乎吃不到肉。吴维芳老汉就在洞中住过13年,晚上睡在洞里相对平整一点的地方,拿稻草铺上几层,盖的也是草编的被子。幸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他们才得以翻身解放,走出山洞,告别了原始穴居的生活方式。
吴家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住山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住土墙茅屋,种植烤烟后住上了平房,通过脱贫攻坚还住进了城里的易扶搬迁楼房,日子过得跟芝麻开花一个样。
从车辆数也可看出脱贫攻坚中的乡村巨变。2013年,高中小村只有4辆车。2023年,高中小村有车36辆。如今,整个电光村到底有多少辆车?年轻的村干部杨俊摇摇头,本地牌照外地牌照的,实在太多了,得花点精力才统计得清。
8月的电光村,艳阳高照,万木葱郁,农户种植的南瓜、葡萄、佛手瓜已悄然爬满凉亭,硕果累累。闻闻这瓜果飘香,看看这田园般的村寨,听听苗族阿妹们悠扬的歌声,一首对党的感恩之歌在山间回荡:
苗家村寨改变了/走路不湿鞋/喝水不用抬/煮饭不用柴/养牛养羊有希望/每天都是好未来……
来自市质监局的驻村第一书记苏维(后升任六盘水市纪委监委派驻第一纪检监察组副县长级专职纪检监察员),以及电光村党组织书记李庆国先后受到贵州省委表彰,电光村支两委也获得了多项集体荣誉。
2018年7月,获全县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称号。2018年12月,被六盘水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评为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还受到贵州省农业农村厅的表彰。
电光村通过整合盘活资源,进一步发展养殖、种植业。据2023年统计,电光村种植有烤烟600余亩,种植猕猴桃430余亩,青脆李、玛瑙红樱桃1600余亩。产业兴、百姓富,进一步巩固了脱贫成效,并与乡村振兴做好有效衔接。
亮岩,村级学校拿了国家级大奖
六盘水市水城区阿戛镇亮岩小学始建于1970年,是一所村级完小。2000年,被列为贵州省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项目工程学校,新建于亮岩村通寨组白岩脚下。亮岩小学依山傍水,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更为难得的是,这所学校“校风好、质量优、声誉佳”。
2014年,学校被授予“市级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6年以来,教育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学生48人次获得市区级奖;学校共完成省级课题3项、市级课题13项、区级课题8项;优质课市级获奖7人次、区级获奖12人次;教科研成果市级获奖2项、区级获奖3项;培养黔灵名师1名、省级骨干教师3名、省级乡村名师工作室2个,市级名师骨干10人次,区级名师骨干15人次。2022年由亮岩小学主持的《为了教好每一堂课—山区乡镇联组教研的模式构建与实践创新》荣获贵州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亮岩小学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特色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和认可,先后在各级媒体宣传报道20余次。亮岩小学全体师生意气风发,决心将“亮岩”变为“亮研”。
彭召云,电光村人,现任教于电光村亮岩小学。高级教师,贵州省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强基行动省级指导专家团队成员,享受贵州省政府特殊津贴,黔灵名师、贵州省骨干教师、贵州省乡村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贵州省优秀教师。
2004年参加工作,一直在乡村学校任教。2004年至2013年,他在阿戛镇田坝中学和阿戛中学任教。“十年,我几乎一事无成,没有读过一本书,没有任何表彰荣誉,没有外出参加过学习,我甚至还是学校末位淘汰出局下放到村级点校的第一人……”“刚来到亮岩小学时,我意气消沉,甚至多次萌生了辞职的念头,而真正改变这一切的,是一次觉醒、一份坚持和一个团队。”
2014年9月,因乡镇上没人愿意去参加水城县第一届小学数学教师技能比赛,为了填补空缺,彭召云临时被安排去“完成任务”。可谁也不曾想到,居然获得了县级一等奖。这次获奖,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之后,到浙江大学、西南大学、山东潍坊、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南昌、珠海、新疆等省外进行学习培训20余次,参加省市区培训100余次,共计培训3000余学时。之后,阅读了大量专家们推荐的书籍,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教研提质增效等方面的研究,主持贵州省规划课题2项,参与完成省市级课题10项,获优质课市级一等奖,主持科研成果获市级一等奖、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市级一等奖、省级特等奖、国家级二等奖;受邀省级及以上专题讲座10余次,担任市区级专家评委、命题教师50余次。
《为了教好每一堂课—山区乡镇联组教研的模式构建与实践创新》项目,已在六盘水市水城区所有乡镇推广使用;在贵阳、黔西南州、安顺、珠海、新疆等省内外交流分享10余次;在国际在线、央广网、中国新闻网—贵州新闻、贵州学习强国平台、多彩贵州·众望新闻、贵阳网、贵州日报等新闻媒体报道或转载20余次。正如成尚荣老先生在《中小学管理杂志》上刊登的《山村教师发出的希望之光》中描述的那样:“这里的老师在山上点亮了一束光,照亮了山村小学的孩子,也照亮了山村的家庭。”
村级学校拿了国家级大奖,影响是深远的。荣誉的获得,既是个人努力的结果,更得益于一个良好的团队和氛围。彭召云说:“在这条悠长的教育路上,我想,一个教师最好的状态就是不断地向下扎根,持续地向上生长。”
江宏是电光村亮岩小学的校长,妻儿都在盘州,但他为了家乡的教育,放弃了调过去和家人团聚的机会。笔者在办公室见到一位满头银发的老教师,“你好!”笑着对他打了个招呼。细看竟然是认识的杨华亮老师。更巧的是,2024年6月3日,是他从事教育的最后一天,放学后,全校师生一齐向他挥手,庆贺他光荣退休。
苗家习俗,古风犹存
农历二月初八,是高中小花苗的花坡节。年轻姑娘坐花房,小伙子们聚拢来,吹响芦笙,跳起舞蹈,唱情歌,向心仪的姑娘表达爱意。早些年,因为反对早婚早育,花房被村里拆了。近年,为弘扬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村干部们又亲自为苗族同胞重建了花房。高中的芦笙舞是有些特点的,可惜传承人常年外出务工,其盛况便难得一见。
高中苗族娶亲嫁女时,有吃羊毛鸡的习俗。
尊贵的客人坐于上座。桌上陈列吃食,每人面前三碗鸡肉、三碗鸡汤、三碗酒。热情好客的主人一面要讲喜庆的古老话,一面劝客人吃肉、喝汤、饮酒,必须尽兴,不醉不休。
吃羊毛鸡也兴送礼。可以送鸡,一只不嫌少,两只不嫌多。如果客人奉上礼金,主人必双倍回赠。
婚嫁中,男方家一般也要送上彩礼的,他们把这叫做“奶心钱”,如果男方经济上不宽裕,也可以分期支付。陪嫁姑娘的一般比较简单,通常是两套裙子。
高中的青年人大多不赶丁克时髦。他们婚后一般可着劲儿生育。镇党委书记包保的那家,老九即将出世了。书记问小王:“祝贺你了,还生不生?”小王不好意思地笑笑:“都说差不多就不生了,一不小心又着了。”
高中苗族同胞的家庭观念很强。老王家三代同堂,十八人,还不肯分家,古风犹存。
村干部进入村寨,正遇上人家吃东西,辣椒面蘸洋芋。如果请你吃你不给面子,要走要留随便,问他什么也懒得理你。如果你坐下就吃,他高兴得把桌上东西一收,好酒好菜上来招呼你。
电光村党组织书记胡加财说起在高中做群众工作的一件旧事。好几批干部去高中动员一户拆除旧房未果,胡加财只好自己提着酒找上门去。苗族大爷见面就说:“不喝你的酒!”胡加财一愣,糟糕,这事不好商量了。没想到老人家又说:“来,喝我的酒!”
两人喝得高兴了,胡加财问:“老叔,我带来的酒也喝一点行不?”“行!”
“老叔,我们酒也喝安逸了,你看老房子同意拆不?”
“支书义气,同意!”
“今天日子就好,我们先把老祖请进新房子,就把老房子拆了如何?”
“可以。”
两人请出大爷供奉的老祖,电话叫来其他村干部,旧房拆除了。朴实善良的苗族同胞,工作好做,但得以心换心,你把他当自己人,他也把你当成自己人。
古迹已毁,只留传说
原水城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杨明文,阿戛镇奢渡河人,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集《烧酒领带老皮烟》。杨明文收集整理了两个关于电光村的传说。一个是“严家碑”,一个是“熊家洞”。
严家碑,一段除暴安民的精彩故事,一个广大民众向往伸张正义追求安居乐业生存环境的永恒话题。
《三区大队长严竹轩纪功碑》(下称“严家碑”),当地人习惯称“严家碑”或“自生碑”。位于阿戛屯严家卡子下,现阿戛镇电光村苦蒜地丫口往西100米左右处。
据说,这块碑是在一块生根石上磨制而成的。石头很大,是一块匟头石,石顶凸出,石身正面往里缩进,往下呈40°倾斜。石高约五丈,宽约三丈,厚三丈余。1966年以前,碑前是阿戛通往马场、大水沟、鱼塘边、法那、滴水岩、一字河、观音山、水城的要道,人背马驮的必经之路。这块石头底部离路面米许,制成石碑后,从路面到碑脚砌了三路石坎,既保护了石碑的座基,也可供负重的路人歇息。石碑的座基右侧,生一棵藤本植物,粗如成年男子的胳膊,沿着碑石爬到碑顶。因碑石为一生根石,故碑顶覆盖泥土,所以这株植物在碑顶能继续生根发芽,蓬勃生长。其枝叶四面披拂,四季常青,浓荫覆盖超过了路面。然,伙食团年间,有一缺德者用镰刀割断了从座基旁长起来的主干。好在碑顶上的部分仍有吸收养分的根须,这株藤蔓不但没有死掉,反而越发茂盛。当时有一个在阿戛任职的区级干部,写了一首诗《咏严家碑》,赞美了这种不屈不挠努力生长奉献于人的美景:
树断叶正青,无根却有根;
梢尖可避雨,底下能乘荫。
严家碑碑文内容有600多字,萧益斋撰,宋县钦书。萧益斋,又叫萧承裕,滴水岩人,当时地方名士,不愿为官。《水城县事杂述》载,萧承裕为民国癸巳科考(见《六盘水旧志点校》644页)。宋县钦为水邑书法名人。碑文叙写的内容为严竹轩剿匪安民之功,所剿之匪为当时当地群众所痛恨之匪。关于剿灭悍匪向桥二部分写得较详细,600余字的碑文,其内容就占了近200字。严家碑铭刻并立于民国二十三年,即公元1934年。1966年修马(场)——阿(戛)公路时,因测设公路路线巧合在碑石坐立处,为了让路于人民,所以碑石被炸毁。马(场)——阿(戛)公路长9公里,宽5米,1966年9月动工,1967年5月通车,历时才8个月。
严竹轩,名远龄,字竹轩,水邑第三区峡秀林(今阿戛镇台沙村大水沟组加开营)人,约生于光绪末年,卒于20世纪四十年代。聪明好学,曾从军,因匪患严重,担心父母安危,弃军回乡,“自筹枪弹,募乡勇,卜峡秀,筑营垒居。人民始赖得安。承各任县长俱委民练大队”(严家碑碑序)。“民练大队”大约相当于现在的民兵大队。1929年,在贵州当了十八天省主席的李燊,委其以“清乡大队长”,阿戛、蟠龙一带常叫“三区剿匪大队长”。
严家碑的竖立,虽然有表个人之功、颂个人之德、搞个人崇拜的成分,但伸张正义、维护安宁与和平,历来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乞求与盼望,同时也具有惩恶扬善、维护一方安宁的积极意义,对民国地方混乱中的匪患也有震慑作用。
严家碑虽然被毁了几十年,可它的迥异之美和严竹轩竭力剿匪的精彩故事,仍常在当地群众中流传。
熊家洞,在阿戛村东北角滑竹箐顶上,阿戛屯严家卡子西面的岩脚,百米悬崖下有一洞,前洞深千余米,最宽处数百米,最狭窄处仅够一人侧身通过。另有侧洞,深不可测。
洞内,岩浆凝结成的景观很美,有:仙人田、宝塔山、送子观音、万笏朝天、神灯佛火、娑罗树、桂花树、金鸡起舞……传说在光绪年间,有阿戛郑姓人氏于洞内踏勘,三人同行,备干粮,带刀枪,提灯笼,点火把,背谷壳。一路走一路撒谷壳作为标记,以防返回时迷路。洞内虽然很美,可是他们没有工夫观赏,只想尽早找到出口。走了一天一夜,出洞时却已经到了马尾河。
洞里边能容纳千余人。由于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来是土匪豪强穴居之地。民国初年,此地被土匪向桥二把持,向被灭后,又是一熊姓豪强占据,所以又叫熊家洞。又因洞脚一石上,有一个人工凿成的石窝,供舂谷子用,所以,又名石碓窝。
传奇老兵熊玉祥
阿戛的熊家人不少。曾在熊家洞扛枪的熊正昌老人在世时,曾经也说起过关于熊家洞的故事:一位姓熊的苗族大爷打猎,把黄麂撵进了熊家洞里。熊大爷背起炒面和苞谷花跟着就进了洞,七天七夜,黄麂没撵上,他从马尾河出洞口,再顺着通仲河走回来。熊正昌老人描述:“出洞口时,熊大爷的衣服裤儿筋筋绺绺,全部扯得跟‘屙丝糖’一个样。”
鸡中顶上,出过一名传奇军医,也姓熊。
熊玉祥,苗族,电光村鸡中顶人。1963年初中毕业,同年12月应征入伍,在云南35205部队服役21年。
熊玉祥勤奋好学,加上又有苗药基础,部队对他进行了培养,派到重庆第四军医大学进修大专,成为一名合格的军医。熊玉祥还十分勇敢,参加过对越自卫还击和平定云南暴乱的战斗,在战场上负过伤,为国家伤残军人。
1981年至1982年,熊玉祥任团部卫生队队长(营级),在他的主持下,利用掌握的苗药秘法,卫生队药厂改进提取工艺,制作“黄连素片”及“草乌针水”。为此,熊玉祥记三等功一次。1984年5月,熊玉祥转业回到地方,曾任水城县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外科主任、医院党委书记,后调至六盘水市民族宗教事务局任办公室副主任直至退休。
更多新的传说,将由勤奋智慧的电光人民在新时代奋笔书写。阿札屯壁立千仞,百车河滚滚东流。茶叶、盐、铅锌、粮食、煤炭的流通,都不再需要人背马驮,铃声和蹄音早已远去,途经店子上的“石街路”早已埋入时光的烟尘。严家卡子下,古驿道像一段通向既往岁月的长长脐带,继往开来,电光村人民正以勤劳和智慧,实现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