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山区,隶属于贵州省铜仁市,曾是中国最大的汞工业生产基地,上世纪60年代,万山汞为我国偿还债务发挥了巨大作用,被周恩来总理称为“爱国汞”。随着矿产资源的枯竭,汞矿关闭,万山曾一度陷入较为困难的境地。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二次创业”?面对这一世界性难题,万山深挖文化内涵,把比较优势发挥到底,用工旅融合、文旅一体交出了绿色转型新答卷。
万山朱砂古镇
原地转型 变废为宝
万山朱砂古镇是在关停的万山汞矿遗址上,按照“修旧如旧”原则建设的工业文明主题小镇。
紧紧抓住原汞矿遗址文化的唯一性,万山对原汞矿区遗址、遗产、遗居进行全面清理和整合打包,引进企业打造了“那个年代”步行街、矿洞遗址等工业文化体验项目,节假日日均人流量上万人,带动当地群众上千人就业。
“感觉回到了小时候。”70后的旅游团有同样的激动。
“和新修的感觉还是不一样,有很多细节都很有年代感。”这是来自90后游客的感受。
“2017年成为了贵州旅游的‘黑马’景区,参观人流量排进了全省前三,实现了从人迹罕至的工业废墟到人气满满的旅游新区转变,曾经废弃的矿洞,也成为了核心景区,同时因地制宜建了贵州第一条玻璃栈道等项目,既注重历史文化的挖掘,也紧跟市场更新业态。”负责景区运营开发的贵州吉阳旅游公司总经理林亦强说。
林亦强表示,随着参观人数增加,景区最近暂时关闭了矿洞景区,进行安全品质提升工程,为了留住游客,随之新推出了大型沉浸式表演项目。
“反响很好,新节目有200多个NPC负责表演,还原当时的腰鼓队、宣传大队等文娱活动,并且发动了周边2000多位居民集中赶场,带来农特产品、特色小吃,游客不仅能沉浸式体验,还带动了二次消费。”景区负责节目提升工作的吴黔春介绍。
吴黔春是原万山汞矿职工,他告诉记者,当时万山汞矿厂区生活条件相对较好,所以物资商品充足、文化生活丰富,被称为“小香港”。
“我们尽力还原当时的氛围,不仅建筑是当年真实的家属区,咱们百分之六七十的职工也都是原来矿上的老职工,保证原汁原味。”吴黔春说。
万山朱砂工艺品产业园
老朱砂 新名片
万山区传统资源优势,就是高品位朱砂矿石。立足朱砂资源和产业基础,万山区发展朱砂工艺品全产业链,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朱砂工艺品产业园,打造城市新名片。
据悉,万山出台《万山区扶持朱砂工艺产业园发展优惠政策》,设置朱砂工艺品发展基金,每年投入1000万元专项资金,对朱砂工艺品生产销售小微型企业进行成长型扶持,涉及销售额、工艺艺术、品牌知名等方面提升的奖励,最高可达10万元。截至目前,整合全区58家朱砂工艺品企业,实现产值3.2亿元,园区取得发明专利48个,带动就业6000多人。
朱砂工艺品
万山区朱砂工艺行业协会副会长林礼松说,过去是利用朱砂矿石冶炼水银发展工业。现在则是将有限的朱砂矿石,嵌入朱砂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精雕细刻发展朱砂工艺品。
“第一阶段,我们通过旅游产品打出朱砂名气,打开全国市场,接下来计划成立朱砂商会、朱砂文化研究院,进一步朝着工艺美术品方向发展,增强朱砂的文化属性,要让我们的朱砂走出国门。”林礼松说。
工业产业由“黑”转“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如何既要“绿”又要“富”?万山不仅用工旅文大融合原地转型,还通过实施“千企改造”,以园区为平台,推动以汞、锰为主导的“黑色”产业向以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主导的绿色产业转变。
据悉,万山利用老工业基地技术人才优势推动创业创新,建设循环型工业体系,通过整合重组、技术改造、产品创新,引导企业提质升级。目前,己实施创新技术300多项,完成技术改造升级28家,淘汰落后产能13家,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7%,科技创新贡献率达到了63.7%,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汞工业循环示范基地、固废循环利用示范基地,实现了传统产业绿色升级。
同时,万山大力推进新材料及资源开发利用和现代化工园区建设,引进的万仁汽车成为全国第18家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全力推进产业链延伸。当前,按照贵州省委提出的绿色经济“四型十五种”产业为标准,万山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加快发展以新能源、大数据信息、民族特色文化、节会经济、新型建筑建材等为主的低碳清洁产业。大力发展山地旅游业、大健康医药产业、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林业产业为代表的生态利用型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环境治理型、绿色科技创新、绿色金融服务等绿色产业,不断释放绿色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