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到“黔”这个字还是上初中的时候,一次全县公开课上,柳宗元的《黔之驴》被老师讲得绘声绘色,正当同学们沉浸于“黔之驴”是如何如何蠢的时候,我忽然发现不对,说:“老师,开头一句不是说‘黔无驴’吗?这头毛驴肯定不是贵州的!”
老师听了,脸忽然一沉,虽然没说什么,可着实吓了我一跳!
本来还有许多问题憋在心里,比如:“黔”是什么意思?为什么黔无驴?篇名应该叫“黔之虎”才对啊……
看着老师的脸色,还有听课领导的诧异,我不敢问了!
图1:《秦诏版》内文“黔首大安”
第二次遇到“黔”这个字,是参加工作以后。我业余时间钻研书法,在临习到小篆《秦诏版》的时候,其中有一句“黔首大安”,不解!遍查资料,绝大多数的注解都是“百姓非常安定”,把“黔首”解释为“百姓”。
黔首为什么指的是百姓呢?
再遍查资料,很多解释也是云山雾罩、含糊不清。其中,有一个感觉还挺靠谱,说“黔”就是黑色的意思,秦代崇尚黑色,秦代的官服都是黑色,老百姓也都戴黑头巾,因此百姓被称为“黔首”,并举例说明:古代贵州有大量的人喜欢以黑布包裹头部,形成一种类似“帽子”的装饰,远远看去如同头上戴了一顶黑色的帽子,因此被称之为“黔首”,字面意思其实也有“戴着黑色头巾的人”。时至今日,这种风俗习惯在贵州依然流行。
这个解释看起来好像有理有据,可仔细一想,还是有好多地方解释不通。比如,《秦诏版》讲的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发现各诸侯国的法律、度、量、衡、令则等等都各不一致,要求丞相制定一个全国统一的标准。可问题是秦国崇尚黑色,其他六国可不见得全都崇尚黑色,而且也不一定全部都戴头巾,即使戴头巾也不见得全都戴黑色。再者,就算贵州有戴黑头巾的习惯,但天下初定,怎么就能确定普天下的老百姓佩戴的都是“黑头巾”呢?
百思不得其解!
第三次遇到“黔”字,就是来贵州之后了。“黔”字简直是铺天盖地,随处可见,想躲都躲不开。我这小小的强迫症上来了,非要给它弄个明明白白不可!
什么是“黔”呢?
“黔”字由两部分组成,左边是“黑”,右边是“今”。
我们先来看,什么是“黑”!
图2:“黑”字的甲骨文
“黑”字的甲骨文(见图2),是一个头戴面具四肢展开的立人形象,面具很大,上尖下圆。这肯定不是一个普通面具。
那会是什么面具呢?
图3:“黑”字的甲骨文
甲骨文的“黑”还有另外一种写法(见图3),面具多了两只眼,像个外星人。可是,也不能确定这是个什么面具,因为没有显著特征,谁都有两只眼。
但是,两个“面具”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上尖下圆”。什么样的人是“上尖下圆”的脸型呢?没见过!估计这不是人脸,只有“神”才可能有这种脸,也就是说这可能源于一种神崇拜。
哪一位大神的头是“上尖下圆”的呢?史书或传说中有没有这种尖头的神呢?
遍查资料发现,传说中帝尧的相貌很特别,他的脸“朱红色,上尖下圆”,形似“甶[fú]”字状。
那么,这个面具是不是指“尧帝”呢?
图4:“黑”字的金文
再看“黑”字金文的写法(见图4),面具由原先的两只眼变成了四只眼 ,而且下面还多了四个点。
传说中尧的头是上尖下圆,但没说他有四只眼啊?看来这个面具不是指的尧帝,再说,尧帝也不是神,而是一位实实在在的部落领袖。还有,尧帝的脸是“朱红色”,和“黑”也没有什么关系。
那会是谁呢?
《周礼·夏官司马第四》记载,有一位“方相氏”,是职掌驱除疫鬼和山川精怪的“神职人员”。他“身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难同傩),以索室驱疫。”以上记叙的是周代“行傩”时的宏大场面。
贵州德江傩文化
“傩”是一种祭祀的方式,现在贵州、云南还有“傩戏”,就是这种风俗的遗存。我们注意到方相氏的扮相:身蒙熊皮,头上带有四只眼的黄金面具,上身穿的是黑色的玄衣,下身穿的是红色的朱裳,一手执戈,一手扬盾。
这里出现了“四目的面具”。据《吕氏春秋通诠·审分览·勿躬》记载:祝融,帝喾时的火官,后尊为火神。因此,“黑”字极有可能代表的就是传说中的火帝祝融!
图5:“黑”字的小篆
再看秦代的小篆“黑”(见图5),下面就是“火”字。由此推断,“黑”就是“火神”的代称。
按照五行学说,秦代崇尚水德,水德对应的颜色是黑色。所以,用黑色作为王朝的颜色,秦始皇的龙袍和大臣的官服都是黑色。说到这里,恐怕很多人都迷惑了,不是说“黑”代表火神吗?火神和水不是相克的吗?
关于五行学说,起始比较晚,一直到战国时期的邹衍才得以完备,秦始皇可以说是第一个使用“五德终始说”的人。在早期的“五德终始说”中周朝的德性是火德(后来改成了木德),秦朝要浇灭周朝的火德,所以就要崇尚水德,水灭火之后的颜色就是黑色,因此,秦代崇尚的“黑”色。
“黑色”弄明白了,我再回过头来说代表火神的祝融。祝融其实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位”。谁在这个“位”谁就是祝融,类似于我们今天的省长、市长,是一种职位。
祝融的职责是什么呢?
是祭祀火神的,也就是说祝融是火神祭祀官的代称。后来,祝融部落和蚩尤部落合并,与黄帝部落、炎帝部落形成三大对立集团。再后来,炎黄两个部落合并,打败了祝融蚩尤部落,迫使其一逃再逃。最后,跑到以现在的贵州为中心,南到到云南,东至湘西、北达重庆南一带的区域,并在这里定居下来。这一带我们习惯称之为“三苗”。其实,“三苗”就是“祝融”与“蚩尤”融合部落南迁之后的别称。(源自邵炳军的《祝融、蚩尤、三苗种族概念关系发微》)“三苗”崇拜自己的祖先“火神”祝融,自然也就崇尚黑色,因此以“黑”作为部落标志。(这种黑色崇拜是最原始的,和后来形成“五行学说”不同。)
再说“今”。
“今”是“吟”的本字,“吟”就是歌颂的意思。我们知道,“三苗”的历史传承是通过歌唱的方式口口相传的,这是它的民族特征。
这样,“黔”字就好理解了。“黑”是“三苗”的部落标志,“今”是“三苗”传承历史的方式。因此,“黔”的本义就是:以“三苗”集团为主体的西南少数民族聚集区。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秦诏版》中的“黔首大安”四个字的含义。“黔”代表以祝融、蚩尤两个部落融合体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区域;“首”则代表以炎黄为主体中原民族区域;“大”就是宽容博大;“安”就是和平共处。因此,“黔首大安”的意思就是“秦统一六国之后的中原地区”和“中原地区之外的少数民族地区”都能够和睦相处,秦的这一功德远远超过了“炎黄”,做到了天下大同。
是不是有点烧脑?
最后,一句话总结:“黔”就是指以蚩尤、祝融部落的后代为主要聚居人群的“三苗”地区。
写完这篇文章的时候,意外地接到了我初中老师打来的电话,对我在“解字”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大加赞赏。我听了美滋滋的,同时心里又掠过一丝不安:吆!他会不会还记得当年我在课堂上给他出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