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支画笔,2000张抗战老兵的面孔,他为历史留住了“活记忆”。
1977年,他给老红军画像,不求回报只愿圆老人一个心愿;30年后,在贵州水城,他意外得知当年的画像竟被老人后代精心珍藏。这份跨越时光的认可,成了他与“记录”结缘的序章。
1995年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身为美术编辑的他,在杂志上看到贵州抗战部队的故事,看着那些健在的老兵,一个念头在他心里扎根:“把老兵画下来,把他们的口述记在画上,这是活的历史。”原本计划画100张,可拿起画笔就停不下来,这一画就是30年。贵州800多位抗战老兵的模样,渐渐都落在了他的纸上。
为寻访老兵,他走遍全国各地,甚至远至缅甸、泰国。资金短缺,他就省吃俭用;路途遥远,他也从不退缩。许多老兵年事已高,状态不佳,他就耐心等待,捕捉那最珍贵的瞬间。
他带着画像去日本,在街头举着画像唱抗战歌;老兵们的画像还登上过美国时代广场的大屏幕。二十多年过去,近2000张画像,成了老兵们留在世间的珍贵印记。
他说:“如果我们这代人不记录,以后年轻人就更难记录了。”他以笔为剑,与时间赛跑,只为留住那段不能忘却的历史。在他笔下,每一位老兵都有了永恒的模样,他们的故事,也将永远流传。
这哪里是画画,分明是用热爱,为历史守住了一份滚烫的“念想”。他是画家杜宁,贵州毕节人,也是徐悲鸿大师的再传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