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历时两年零九个月的浴血奋战、保家卫国,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如今,山河无恙,英雄暮年。当年的战士许多已离开了我们,在世的已步入期颐之年。
近日,记者来到开阳县南江乡苗寨村芭蕉寨组抗美援朝老兵罗正德家中,聆听老人讲述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烽烟岁月。
1951年3月,罗正德满怀报国热情,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参军。他与开阳籍的战友一起徒步行军3天后到达龙里县城。在龙里换上军装后,乘坐汽车到达广西河池金城江,然后换乘闷罐火车一路北上,到达辽宁锦县(今锦州凌海市)十三站军训,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62师604团二营八连的一名战士。经过短暂军训后,罗正德所在部队又乘火车到达中朝边境城市安东(今丹东),休整3天后就开赴朝鲜参战。
“当时我们是步行入朝。部队排成几路纵队,高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跨过鸭绿江大桥,来到朝鲜战场。”罗正德说,进入朝鲜后,映入眼帘的到处都是残垣断壁,路边有被击毁的敌军坦克,坦克上有白色的五角星标志。
罗正德所在部队属于高炮部队,肩负着守卫交通要道的重任,先后在清川江、大同江等地驻防,守卫江桥,保证前方部队的粮食、弹药等军用物资的供给。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凭借空中优势,每天都有多架次飞机在大桥上空盘旋,对志愿军交通补给线进行狂轰滥炸。“敌机飞过来,连撂炸弹炸桥。我们的高射炮形成交叉火力,专打低空飞行的飞机。”罗正德所在八连曾击落击伤敌机多架,有力保障了军用物资送到战场。
1953年,罗正德他们部队又调到“三八线”西线,配合志愿军第1军作战。
“敌人的飞机扫射就像下雨一样,我们连一天就牺牲了十几人,包括指导员也牺牲了。”配合志愿军第1军作战过程中的残酷与激烈,罗正德至今记忆犹新。他们连高炮四班在一次战斗中被敌军炮弹击中,全班战士无一幸存,全部壮烈牺牲,好几位战士连尸骨都未找到。“在战场上根本没有想过自己会不会牺牲,大家早把生死置之度外。我们是军人,这是我们的责任。”
回忆朝鲜战场上的经历,罗正德的眼眶已湿润,在那个本该安享太平的青春年华,为了保家卫国,他们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战场。
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束,罗正德他们又投入到帮助朝鲜人民重建家园的工作中。因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表现突出,1957年从朝鲜回国后,罗正德被选送到郑州炮校学习,并于1959年有幸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国庆大阅兵。军校毕业后,罗正德被分配到解放军3014部队榴炮团担任排长。1962年底,国家“精兵简政”,他复员回到了家乡务农至今。
“我最大的遗憾,是没有为国家、为家乡作出什么突出贡献。”罗正德老人说,现在每月有国家的生活补助,吃穿不愁,他非常满足。
罗正德正是千千万万志愿军战士的缩影,他们用青春守护了岁月静好,用生命换来了山河无恙,用热血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他们的故事,照亮着我们铭记历史、奋勇前行的道路,让我们更加珍视和平,把抗美援朝精神永远传承下去!
一审(校)丨黄 梅
二审(校)丨宋艺瑶
三审(校)丨冯 予
总监制丨李必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