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共产党贵州历史》)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旨在灭亡中国的全面侵华战争,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无比愤怒和坚决反抗,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华民族抗日御侮的气氛空前高涨,全国性的抗日救亡运动开始兴起。全面抗战爆发后,由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中共贵州地方组织坚决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实行全面抗战的路线,组织动员人民掀起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激发了广大民众的抗日热情。大敌当前,国民党贵州当局迫于抗日形势,在一定程度了采取了一些有利于抗战的政策,表现了一定的抗战积极性。在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国共合作,共赴国难,贵州各族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打败日本侵略者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除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的抗日救亡团体活动外,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主张的感召下,社会上许多爱国人士,包括国民党贵州当局的有识之士,也纷纷行动起来,成立了贵州省各界抗敌后援会、中苏文化协会贵州分会、贵州省动员委员会协济委员会、难民救济会贵州分会等官方或民间机构和团体,开展抗日宣传活动,号召各族人民以各种方式参加抗战。国民党贵州当局还发起组织了贵州省战地服务团,组织青年学生及社会青年开赴抗日前线,进行战地服务。
为了支持抗战,全省各界、各人民团体及广大人民群众同仇敌忾,节衣缩食(1937年,为节约粮食支援前线,贵州省政府还颁布了禁用玉米制酒的命令,直至1946年才开放禁令),加紧生产,筑路修桥,修建机场,运送物资,捐钱捐物,还积极报名上前线杀敌,开展战地服务,救护伤病员,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抗战全面爆发后,随着大片国土沦陷,许多的军工企业、军事院校、大中型工厂及金融、社会团体、机关学校迁入贵州,大量难民涌入贵州。1938年,国民政府颁布难民疏散办法:长江以北各地难民在陕南一带收容,以汉中为集散地点;长江以南各地难民在贵州各县收容,以贵阳为集散地点;沿途各县对于经过难民之食宿茶水、安全等项,应切实供给与保护。